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今天上午,扬州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根据表决结果,
任命:
李明安为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决定任命:
王正年为扬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职务;
苏满满为扬州市司法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职务;
金春林为扬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职务;
陶伯龙为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城乡建设局局长职务;
马顺圣为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农业委员会主任职务;
季培均为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局长职务;
黄为民为扬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免去其扬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职务;
孙玉金为扬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
熊佳芝为扬州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职务;
王涛为扬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
胡春风为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职务;
赵国祥为扬州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职务;
高长明为扬州市信访局局长;
吴顺文为扬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免去其扬州市物价局局长职务。
决定免去:
许林灿的扬州市司法局局长职务;
刘晓明的扬州市财政局局长职务;
刘流的扬州市规划局局长职务;
耿良的扬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局长职务;
侯承海的扬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职务;
张贵联的扬州市旅游局局长职务;
姜开圣的扬州市粮食局局长职务;
陈小浩的扬州市民防局局长职务;
赵御龙的扬州市园林管理局局长职务。
扬州市环境保护局 又摘“国家级”名片,看扬州如何练就生态竞争力!
近日,在2023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上,扬州荣膺“202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这也是继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之后,扬州再次摘下的一枚“国家级”名片。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扬州,如何练就一身“绿色”竞争力?
久久为功的绿色守护
站在三江营畔,可以看见一度濒临灭绝的长江江豚嬉戏水间;爬上蜀冈顶,可以望见红脚苦恶鸟、白胸翡翠等珍稀鸟类自由翱翔……大自然的“精灵”们已成为扬州生态环境不断变好的“见证者”。
曾经的“稀有”化为现今的“日常”,背后是扬州久久为功的绿色守护。
看蓝天,扬州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管控,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共治,市区PM2.5浓度由2013年的7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2年的31.9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先后三次被省政府评为大气污染防治优秀城市。
看碧水,累计划定优先保护单元90个、重点管控单元122个、一般管控单元69个,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制效力;率先出台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高分创成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由55.6%提高到95.7%,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看净土,扬州化工园区产业规划面积由22.57平方公里压减至9.6平方公里,完成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化工企业压减率超八成,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只能更好、不能变坏’,是我们坚决守牢生态环境质量的底线。”扬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敏表示,将围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全面打赢全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定不移的绿色选择
“扬州能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划出生态中心,打造城市中央公园,实属难得。”在刚刚落幕的运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论坛上,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东说。
专家的认可,道出了扬州在面对城市拓展、经济发展时,坚定不移的绿色选择。
行动为证:扬州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将长江干流扬州段89.6%的岸线划定保护,退让生产岸线6.3公里,复绿152万平方米,长江生态岸线占比从47.5%提升至56.9%,长江扬州段总体水质稳定为Ⅱ类;在江苏首倡并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被纳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规划》等国家重要规划文件;深入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全市林木覆盖率由2013年的22.79%提升至2022年的24.02%。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何让举措推进更实、更深?扬州建立了相关制度保障:率先出台文件,对噪声、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条文中的“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有关部门”等用语,明确具体监管部门;颁布全市首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法规《扬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出台《扬州市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环境空气质量攻坚争优行动方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一揽子方案;创新建立“1+5+8”攻坚机制,由扬州市攻坚办牵头,组建5个治污攻坚突击队,实行全天候巡查制、约谈问责制等8项制度,全市治污攻坚合力不断增强。
深入肌理的绿色理念
在古城巷子里来一场“”,在大运河畔来一场露营,在城市晚风中来一场自行车夜骑……随处可见的绿色生活方式,是扬州人的新风尚。
这股“绿色风”的吹起,得益于绿色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近年来,扬州累计建成306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市民出行十分钟即可到达公园免费休闲健身。
更深层次的绿意流淌在城市产业大动脉中。
走进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这个苏中唯一的静脉环保产业园,目前已经构筑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6条资源循环产业链。
“静脉产业就是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行业,如今园区年处理各类废物140万吨以上,占全市处理率60%以上,先后创成‘国家级绿色园区’等节能减排方向的金字招牌。”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0项、企业标准47项,园区先进技术产品、先进工艺设备、先进经验模式,已经形成示范效应。
绿色,已经融入扬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肌理。近年来,扬州持续培养壮大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成2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15个国家级绿色工厂。
今年,扬州全市还将启动广陵区古运河(宝塔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邗江西区新城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仪征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等三个生态环境项目,均成功入选2023年第一批省级EOD项目库试点,总投资逾百亿元。“这些项目将有效保障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水生态环境整治、生态廊道建设、园区雨污管网升级改造、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有助于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扬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通讯员 苏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