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卢克文有一篇关于犹太人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其中有关于沙逊家族的内容,简单的介绍了犹太人的代表沙逊家族在中国做鸦片起家的故事。有网友发帖怀疑,认为卢克文无凭无据的为什么要造谣犹太人?
那么,通过这篇文章简单的给大家回顾一下沙逊家族的创业史,同时,也为大家盘点一下上海至今还保留的沙逊家族的地标式产业。如果当你了解到,这些产业只是当年鼎盛时期的沙逊家族在上海拥有的少部分资产,而这些产业的资金基础是贩卖鸦片所得,你还怀疑卢克文的那篇文章吗?
沙逊家族创业史
沙逊家族( ),靠贩卖鸦片发家,是著名的毒枭家族,是一个具有伊拉克犹太人血统的国际知名家族,原本以巴格达为根据地,后来迁移至印度孟买,再扩散至中国、英国及世界各地。
沙逊家族几个关键的人物:
在19世纪下半叶,移居上海的第一波犹太人,许多都是来自伊拉克的西班牙系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的职业多为鸦片商人,主要从事鸦片生意。沙逊洋行的职员主要由亚洲 、德国和俄国犹太人组成,也有少数来自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
从事鸦片生意的犹太人中,以沙逊洋行在对华鸦片贸易中占据极大份额,他们控制了大部分的鸦片贸易,同时也从事孟买棉纱的交易。
沙逊洋行跟随英国进入中国,也将鸦片生意带到了中国,在中国贩卖了近半个世纪的鸦片,所获取的财富可想而知用富可敌国毫不夸张。
直到1907年,英国签署了一项条约,同意在未来十年内逐步取消对中国的鸦片出口,而中国则同意在这一时期根除国内的鸦片生产。在这项条约之后,老沙逊洋行退出鸦片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老沙逊洋行最终出售给瑞士的瑞银集团。新沙逊洋行也在英国取消鸦片条约后退出鸦片贸易,最终完全停止。
从这以后,沙逊洋行放弃鸦片生意,开始从事正当生意。
沙逊洋行在上海至今保留的标志性产业
伊利亚斯·大卫·沙逊的新沙逊洋行退出了鸦片贸易并没有放弃其它生意,新沙逊洋行公司将在鸦片生意中获得的巨大财富投入到其它生意中,在孟买就进一步投资了棉纺厂业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新沙逊洋行已发展成为印度最大的纺织集团,并以其先进的生产技术而闻名。
1927年,新沙逊洋行已经是孟买最大的棉纺厂所有者,总部仍设在孟买。
1929-1930年经济大萧条让新沙逊洋行的竞争对手都相继破产,新沙逊洋行将这些公司全部接管。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新沙逊洋行已经拥有15家棉纺厂,拥有3万多名员工,是孟买最大的私人雇主,由此,新沙逊洋行在失去鸦片主业的情况下又创建了一个纺织王国。
新沙逊洋行在孟买创造了巨额的利润,但也没有停滞上海的生意。在上海,新沙逊洋行停掉鸦片生意的时候,其它如倒卖干果、南京布、金属、茶叶、丝绸、香料和樟脑的行当没有停滞,特别是专注于从印度向中国出口棉花和布料。当然,在上海还投资了豪华房地产和酒店让新沙逊洋行赚得更多。
1923年,新沙逊洋行已购得安利洋行( & Co.)的大部分股份,成立了华懋地产公司( Land )。后者在上海拥有多栋公寓大楼和一家酒店,为进一步投资上海房地产提供了完美的基础。
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英语: House)曾经为华懋饭店( Hotel),今为和平饭店,为位于中国上海外滩20号(南京东路口)的历史建筑,也是上海的地标之一,曾被誉为“远东第一楼”。
沙逊大厦所处地理位置参考下图,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外滩20号、南京路20号、仁记路。
沙逊大厦在上海所处的位置
沙逊大厦由维克多·沙逊拥有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兴建的一幢9层大楼(局部13层),建成时是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建筑委托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在1926年启建,于1929年9月5日落成。沙逊大厦的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都是外滩的一个显著的标志,且其也是外滩第一座用花岗石做外墙的建筑。
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
大厦建成开业后,底层和二层出租。大厦底层沿南京路的店铺有大英花店、普宝斋古董店、安康洋行等,华懋饭店的正门也开在南京路上;沿外滩一面租给华比银行和上海和囒银行。三、四层是新沙逊洋行的办公地点。五至九层是华懋饭店。而且华懋饭店当时每层住房的风格都不相同。五层为德国式、印度式、西班牙式和日本式住房;六层为法国式、意大利式、美国式住房;第七层则为中国式和英国式住房。
十楼便是维克多·沙逊的英国式豪华住所。在十层以上是由沙逊家族和旅馆经理居住的,室内装饰均采用英国式,且餐室内还设有小电影银幕。此外,在似金字塔的墨绿色顶内,还有个大餐厅。
现在,和平饭店由锦江国际集团全资拥有,由费尔蒙酒店集团运营,拥有270间客房,包括39间套房。其中,九国特色套房依旧得到了保留,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德国套房则是进行了重新设计。此外,酒店也有诸多餐厅和酒吧,如上海特色餐厅龙凤厅、爵士吧、华懋阁西餐厅及观景露台、Cin Cin 吧、茉·莉酒廊以及维克多咖啡厅。
都城饭店
都城饭店是上海的一幢优秀近代建筑,正门位于昔日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江西路、福州路口(圆形)东北转角,福州路以南是与之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姊妹楼汉弥尔登大楼,江西路以西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对角的建筑则是建设大厦。
都城饭店位于上海公共租界中区江西路180号与福州路交汇处。
都城饭店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都城饭店为新沙逊洋行属下的华懋地产公司投资兴建,1934年建成,1935年开业。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楼高14层,高65米。属于典型的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饭店之一。
现今的都城饭店已经改名为新城饭店
1964年,该楼改名为新城饭店。1994年,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在,新城饭店是一家由锦江国际集团全资拥有的三星级酒店。
汉弥尔登大楼
汉弥尔登大楼( House)是上海一幢优秀近代建筑,正门位于昔日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江西路、福州路口(圆形)东南转角,福州路北是与之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姊妹楼都城饭店( Hotel),江西路西是建设大楼( ),对角的建筑则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
汉弥尔登大楼(现今为福州大楼)在上海的地理位置,上海公共租界中区江西路170号、福州路
汉弥尔登大楼(现今为福州大楼)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汉弥尔登大楼为新沙逊洋行属下的华懋地产公司投资兴建,1931年开工,1933年竣工。设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公和洋行。楼高两翼9层,中部14层。属于典型的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建成以后作为写字楼和公寓出租。不少著名机构租用该楼,如福特汽车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美国新闻处、中华民族反英美协会等。
汉弥尔登大楼与都城饭店建筑一模一样,是都城饭店的姊妹楼
1959年该楼改名为福州大楼,出租给上海及外地企业。1994年,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华懋公寓
华懋公寓(英文: ),今锦江饭店北楼又称锦北楼,俗称“十三层楼”,位于中国上海长乐路189号,长乐路茂名南路路口东南角。新沙逊洋行在上海法租界中心区所建的高级公寓,为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建于1925年,由公和洋行设计,王荪记营造厂承建,1929年建成,建成时是上海最高的大楼。
华懋公寓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华懋公寓(上海锦江饭店)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1951年,公寓改为上海锦江饭店,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第一座国宾馆。1989年,该楼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在大楼作为锦北楼,是五星级酒店上海锦江饭店的组成部分。
华懋公寓外景
华懋公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14层,高57米(另说13层,高65米),建筑面积为21202平方米。建筑平面呈“一”字型,唯北面有两部突出。建筑以褐色面砖贴面,间以石料窗框和垂直线条。立面直上直下,并未分段。褐色面砖采用白浆勾线,突出对比。立面钢窗为方格式,排列整齐,白色窗框,窗樘外口用錾假石。建筑材料均由英商美艺云石花砖公司提供。但大楼在设计时对地基考虑不够,现沉降达2米多,故原建筑底层今作地下室使用。
峻岭寄庐
峻岭寄庐(英语:The House)又名峻岭公寓,或音译为高纳公寓、林文纳公寓,是新沙逊洋行在上海法租界中心区所建的高级公寓,建于1934年,位于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路口东侧,由公和洋行设计,主楼地上高18层,地下3层,高78米,呈五折环形,包括77套公寓;西部沿街附属建筑3层,高18米,建筑风格属于装饰艺术派。
峻岭公寓地理位置
峻岭公寓后来划归锦江饭店,为其中楼、西楼,现名贵宾楼和峻岭楼,贵宾楼为招待贵宾的国宾馆,峻岭楼出租做商务楼。
锦江饭店·峻岭公寓
1989年,峻岭寄庐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即河滨公寓,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400号,1931年开工建设,1935年落成,因临上海苏州河而得名。原为沙逊洋行产业,现除部分楼层外,均为居民用房。1994年2月15日,河滨大楼被上海市政府确定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河滨大楼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河滨大楼位于河南路桥北堍东侧,最初该地区为宝顺洋行买办徐润拥有。1883年,适逢中法战争爆发,期间作为中国税收重地的上海银根极为紧缺。而徐润也因此陷入资金周转的问题,为此其向香港火烛有限公司借银20万两。但事后,徐润却无力偿付所有本利和,在此情况下,徐润挂牌95000两白银,出售苏州河北的二十八亩土地,沙逊洋行出资购入。
1949年以后,河滨大楼底层曾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租用作为门诊部使用,后迁出。目前其底层和二层临河的部分房屋为上海电信的旗下相关企业使用。2022年2月9日,河滨大楼修缮工程单体、内部公用部位及室外环境改造已基本完成。
现如今的河滨大楼外景
河滨大楼占地约7000平米,呈S型,是上海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美国公寓式大楼,为现代实用主义风格。
沙逊别墅
沙逊别墅又名伊甸园或伊扶司,位于长宁区虹桥路2409号。占地面积1225.44平方米,是沙逊洋行1932年建造的私人郊区别墅。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建成时入口处于罗别根路,即现在的哈密路。
沙逊别墅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沙逊别墅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属于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的尖顶花园洋房。平面采用不知则布局、外形分割而整体相连,主体建筑横向置于北部,下人卧室、厨房、炉子间位于主屋后部,车库、马厩、花房置于西侧。主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东部为二层,中部和西部为一层。
沙逊别墅外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沙逊别墅被日本人没收。日本投降后,沙逊收回这座别墅,但国共内战爆发,时局不稳,沙逊在1946年以12万美元的价格将其卖给宁波富商厉树雄。1980年代上海开办龙柏饭店,沙逊别墅编为1号楼。近年虹桥路2409号别墅已经归还厉树雄后人居住,仍是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豪宅。
总结
通过以上对沙逊家族的发家史简单介绍,并选出沙逊洋行当年在上海建设并保留至今的豪华地产项目介绍,可以看出当年沙逊洋行在上海的商业地位,也能够看出其拥有的财富之巨大。而反观沙逊洋行财富的获取方式,竟然是通过贩卖鸦片起家,让人唏嘘不已。
犹太人在中国土地上的商业历史,是犹太人财富积累史,也是一部吸取中国人民的血泪史!
【参考孟买大卫·沙逊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文献】
大卫老板创业故事 走进非洲 佛山制造的另类突围故事
陈帆在乌干达开的轮胎工厂。吴欣宁 摄
科达和森大在坦桑尼亚开的合资陶瓷厂。林东云 摄
在东非的考察行程刚过半,广东永利坚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霍志华就把企业的海外事务负责人从佛山叫到卢旺达,同步进行考察。他怕“再慢就来不及了”。
今年7月,霍志华参加了由佛山市工商联牵头组建的一个经贸交流团,去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这三个东非国家考察交流。他发现在这片遥远的大陆上,大批来自中国的创业者、大企业、风投机构开荒已久、耕耘多年。
回到佛山的两天后是周六,刚倒好时差的他召集外贸部同事开了个非洲市场开发会议,决定一周内在肯尼亚下订单,囤适合当地的铝合金门窗材料现货销售,今年销售目标150吨。“当销售超过1000吨时,就在当地建厂生产。”
非洲是中国海外投资最热门目的地之一。这里拥有全世界最低的劳动力成本,和第二庞大的人口规模。很多企业来到这片蓝海市场提前布局,期望在等待它成熟的过程中分一杯成长红利的羹。
从2000年至今,中非贸易总额累计超2万亿美元,中国始终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300亿美元,是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在佛山,对非出口额和投资额均连续三年正增长。2022年佛山企业对非投资增长了167%。
拓展非洲市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时至今日,这片市场还能为佛山制造带来什么?最适合这块大陆的生存策略又是什么?
吴欣宁 蓝志凌 林洛峰 李周秦
非典型创业故事
陈帆没有想到,非洲会成为他成功创业的起点。
2004年第一次到乌干达时,陈帆刚在国内结束一次不太成功的医药行业创业。带着在佛山工作几年攒下的积蓄,他和朋友坐飞机辗转数十个小时落地。拉着一整箱摩托车配件样品,走在满是泥泞、破旧不堪的土路上,穿梭于原始混乱、极不规范的市场,他们在乌干达这个陌生的国度寻找商机。
19年后,陈帆的轮胎厂已经开进乌干达、尼日利亚,生产的轮胎占据乌干达90%、东非60%的市场份额。这种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符合人们对于拓荒新大陆的想象。而其抓准的,则是一种产业时差。
陈帆初到非洲的2004年,是国内摩托车产业日渐式微的一个节点,却是作为重要经营手段的非洲摩托车市场如日中天的开端。当年他带到乌干达的一箱摩托车配件产品,不到10天就卖了一半。
高度短缺的市场更是让产品“有市无价”。陈帆将卖出的产品名称与价格一一记下,和国内一对比后让他大为意外:国内卖1元的东西,非洲要卖3—4元。那半箱摩托车配件产品卖掉的钱,已经让他把本钱赚回来了。
乌干达的经商初体验,不仅让陈帆决定把所有身家都投入非洲创业,还替他选好了具体的赛道——摩托车轮胎贸易。
当陈帆在乌干达马路上颠簸时,他发现非洲摩托车几乎“无所不能”。作为经营与赚钱工具,它们需要两班倒地行驶,一天跑200—300公里,身上载着四五人甚至1吨货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乌干达大街上几乎没有一条好路。飞驰的摩托车经常一会刹车一会加速,轮胎消耗极大。这也就意味着,其中蕴含的市场极大。
之后的一切变得顺理成章。陈帆在乌干达以自然人身份注册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并逐渐把品类集中在了高度稀缺又市场容量巨大的摩托车轮胎上。到后来,乌干达市场上50%的摩托车轮胎交易都掌握在他手上。
当交易量到达一个临界点,陈帆意识到,该在非洲建厂了。“随着非洲货源越来越丰富,对贸易的政策支持不如制造业了。乌干达对制造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大部分免税,我的工厂能消化自己的订单,很安全。从贸到工,完全是顺势而为。”陈帆说。
这两年,最让陈帆忙碌的事是新厂的扩建。他的摩托车轮胎王国已经延伸到了加纳、尼日利亚,并计划继续向东非扩张。扩张背后有一种迫切:东非摩托车市场保有量500万台,加上汽油价涨后更多非洲人从开汽车转向开摩托车,“只要政府不打压,这个市场大有可为。”
在中非经贸往来越来越急切的大幕下,来非洲找机会者众多。如果说谁与这片大陆适配度最高,那答案很可能是像陈帆这样不甘平庸、雄心勃勃的个体创业者。他们坚强、坚韧,在远离摩天大楼和空调办公室的原始大陆上,进行着大胆而全新的创业。
比陈帆远走乌干达还要早,20世纪90年代末,河北人张志刚踏入了坦桑尼亚这个国度。他的创业充满了最典型的吃苦情节:一天只吃一顿饭,白天拿着计算机讨价还价,夜里点着蜡烛埋头干活。他的致富同样依靠着熟悉的路径:从箱包贸易起家,赚到第一桶金后顺势开工厂、造产品,及至建起天唐工业园,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桥头堡。如今,他的头衔是“乌干达工业投资之父”。
几乎与张志刚同时,浙江人季永灵来到乌干达“开垦处女地”。他从贸易做到制造,在乌干达开建了第一家鞋类生产基地,创立兰迪鞋业,并打入周边多个非洲国家市场。在东非,几乎每人脚上都有一双兰迪鞋。如今,季永灵被称为“东非鞋王”。
无数个“陈帆”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与自主偶然的选择下踏入命运牌局,崭露头角、赚取利益,悄然而又深刻地改变着非洲这片新大陆。
“大而薄”的市场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像陈帆那样,在非洲找到一个像摩托车轮胎这样可供深挖的“窄而厚”的市场。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怀着期待投资非洲后却发现,等待他们的往往是个“大而薄”的市场:人口多、需求大,但购买力低、市场很快就饱和。
“我们的库存已经爆仓了。”科达坦桑尼亚陶瓷厂负责人李白(化名)坦言。2015年,佛山“陶机大王”科达制造与国内最早进入非洲的国际贸易商之一——森大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决定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三地合资兴建陶瓷厂。科达的设备与陶瓷生产经验,叠加森大在非洲积累的市场渠道资源,让陶瓷厂很快成为非洲最大的建陶供应商之一。
但是在非洲这样一个新兴的大市场,科达与森大的陶瓷厂却很快遇到了国内企业最熟悉的烦恼——产能过剩。
在坦桑尼亚,这家合资厂一路过关斩将,已经登上了当地陶瓷市场的金字塔顶端。李白分享了一组数据:科达森大陶瓷厂日产量5万平方米,排名坦桑第二;产能第一的是旺康陶瓷厂,由佛山企业博达集团和另一家企业旺康集团合建,日产陶瓷9万平方米。“但就是这两家陶瓷厂,几乎把坦桑全部陶瓷市场覆盖完毕,双方产能还有过剩。”
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市中心的家居卖场,还是广袤农村的村口小店,“”和“”一黄一红的招牌频繁闪现,让人无法忽略。这两个牌子正是科达森大与旺康陶瓷在非洲的品牌。在东非,两个陶瓷品牌几乎渗透到任何可以进入的市场渠道。
“但市场还是接近饱和,因为有效需求不多。”李白说。初入非洲时,他走街串巷地做过入户调查,发现坦桑虽有6000万人口,但城市化率还不到20%。绝大多数农村里,一个家庭的收入可能就几百元,还在考虑吃饱穿暖,没到盖房买瓷砖的阶段。“非洲是一个蓝海,但蓝海市场也不好做。”
扩展业务领域,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成了两个东非陶瓷“巨头”的共同选择。不管是科达森大,还是旺康博达,在靠瓷砖产品登顶市场后,他们的势力范围都进一步延伸到了玻璃、洁具等相关产业中。
办法不止一个。除了品类的扩展,还有空间的扩张。
和很多主要辐射非洲大陆市场的中国投资者不同,谷景勇立足在非洲,瞄准的却是世界。
谷景勇的服装厂C&D开在基加利自由贸易区——卢旺达最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之一。这里马路宽广、视野开阔,崭新的厂房整齐划一,和国内很多用心规划的园区无二。7月是卢旺达的旱季,最高气温26摄氏度,几乎不用开空调。但C&D工厂内,数百台缝纫机急促的运作声,让这里充满了“火热”的意味。
“订单太多了,每天都在赶,星期天都开工。”谷景勇有着不算烦恼的“烦恼”。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而谷景勇则将这种出口能力搬到了非洲。他在非洲的4家工厂雇用了5000多名当地工人,一年生产250万—300万件衣服,90%出口到欧美地区。
在非洲做出口生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谷景勇算过账,这里工人工资一个月500元,人工成本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原料进口和成衣出口欧洲都免税。“做全球生意,非洲值得深耕。”
掘金非洲的红利
6—7月是坦桑尼亚一年中最凉爽的时间。每年这个时候,正是东非最大贸易展会——达累斯萨拉姆国际贸易展览会开展时间。
色彩鲜艳的独立展位与展馆凑在一个露天的园区,四处弥漫着音乐,让这个展会更像一个音乐节与市集。与国内展会相比,这里的展品也更加五花八门:伊朗商人琳琅满目的珠宝摊正对着土耳其人的假发展位;本田摩托车和二手戴尔电脑前都挤满了询问的客商。
其中,竖着大红立面广告牌的中国馆是为数不多的国别展馆。广告牌上印着一句中英文标语:中国市场采购进入非洲,中国产品进入非洲。今年,这里被来自山东的一个经贸团包场。工业材料、家电、电子产品等各种山东制造云集在遥远的非洲大陆的一个展馆中。据一位山东参展商介绍,政府十分支持企业海外参展,其展位费的一半都由政府补贴。
达累斯萨拉姆国际展会的盛况,折射的是这些年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火热,与中非经贸交流的密切。
从2000年至今,中国从非洲进口1.42万亿美元,向非洲出口1.58万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300亿美元,已成为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
在坦桑尼亚展会上遇到的多数非洲客商与工作人员,都能自如说上一句中文“你好”。对来自中国的经贸团与投资客,非洲的政府官员更是表现出颇高的热情。
一个月前与乌干达贸工合作部的一次交流,让邓锦明印象深刻。当天,在佛山做女性卫生用品制造的他跟随佛山经贸团,拜访乌干达贸工合作部部长大卫·巴哈蒂。这次交流的七成时间,巴哈蒂都在事无巨细地介绍乌干达的各种优惠政策,并多次强调“欢迎佛山企业投资乌干达”。交流结束后1小时,这位部长发了一条推特,再次提出“期待来自中国的投资”。
两天后,邓锦明又拜访了卢旺达私营企业联合会的首席运营官,对方的表达更加直接:之前中国企业会通过迪拜来让产品进入卢旺达,未来“希望你们不用通过迪拜而是直接投资卢旺达,我们随时为你们服务”。
这些热忱的根源,是中国企业掘金非洲带来的多重红利:就业、外汇和工业化的开端。
非洲国家的失业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且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在非洲大陆上那些77.4%有幸就业的人拥有的是“脆弱工作”——没有正式的工作安排且可能缺乏体面的工作条件和保障。但这一切正在被来此投资经商的中国人所打破。
26岁的Doryn笑起来十分灿烂。她来自乌干达,在当地一家佛山人开的工程公司当财务已经3年。她的月工资接近1000元,这是她的上一份工作——在商店当收银员的几倍。这样一份薪水在乌干达完全可以跻身高收入行列。
Doryn效力的这家工程公司和绝大多数投资非洲的中国公司一样,严格贯彻着本土化策略,90%的员工来自非洲当地。和她一样被雇佣的非洲员工还有5000人,他们中的一线工人月工资500—600元,财务、人力等行政人员的月工资则可达到1000元,均高于当地平均工资。而他们的很多同龄朋友还在家务农,或是和Doryn以前一样打着零工。
和工作机会一起来的,还有工业化的经验和民族工业自尊心的觉醒。
为了快速实现质量达标的规模化生产,Doryn的佛山老板将其在国内的产线复制到了乌干达工厂,并让一大批此前从未接触过流水线的非洲工人学会了焊接、抛光等基本生产技术。科达、旺康陶瓷厂则一步步将自动化设备引入非洲工厂,虽然目前只是最基础阶段,但操作着机械臂的非洲工人已经出现在了工厂。
而谷景勇则在出口生意创汇之外,开始为卢旺达政府部门供应西服。这个生意势头很好,因为他发现非洲人自尊心很强,不想被人看低,“以前他们西服是进口的,质量不好。他们希望穿‘made in ’的优质西装彰显自己的民族形象。我们为他达成了这个目标。”
走进东非三国
坦桑尼亚
中国建材业登陆东非的“桥头堡”
地处非洲东部、赤道以南,东濒印度洋的坦桑尼亚,近年来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密。过去五年,中国对坦桑尼亚出口规模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出口产品涵盖机电、机械、车辆及零配件、塑料制品、钢铁产品、服装、鞋、家具等,主要满足坦桑尼亚工业化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投资方面,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对坦桑尼亚投资的最大来源国,投资主体有佛山企业博达集团,以及华新水泥、北新建材、河南地矿等各地企业,以民营资本为主,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贸易、制造、采矿行业。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的水泥厂、陶瓷厂、玻璃厂等项目,填补了坦桑尼亚乃至东非多国市场空白,产品物美价优、供不应求。
坦桑尼亚是非洲国家少有的内政稳定的国家之一。该国现任总统哈桑自2021年初就任以来,把吸引外国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但受限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坦桑尼亚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不高,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扰。
税收优惠方面,坦桑尼亚已签署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同时,坦桑尼亚履行东非共同体关税同盟缔约国职责,对各缔约国免除关税,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坦桑尼亚还与美国、欧盟等达成了开放市场的有关协定,在坦桑尼亚投资生产的产品可以免关税、快捷地出口到美国、欧盟。
乌干达
“非洲明珠”崛起工业新园区
广袤东非高原上,尼罗河发源于高原西部山地,众多湖泊像串珠一样分布,构成著名的东非大湖带。乌干达就处于东非的中心区域,气候常年舒适温润、四季如春,被誉为“非洲明珠”。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乌干达兴建了多个工业园,为当地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成为乌干达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乌干达是中国对非洲投资第四大目的地、第三大贸易伙伴。随着中乌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在乌干达投资发展,由中国企业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工业园区已成为中乌合作的新亮点。辽沈工业园、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广州东送—苏库卢工业园、中国(广东)—乌干达国际产能合作工业园……一个个崛起的工业新园区犹如星星点点缀衬着这颗“非洲明珠”。
“乌干达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农业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工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乌干达粤商会执行会长刘汉林说,乌干达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中乌合作兴建工业园可以带来深层次变革,是乌干达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据介绍,乌干达正致力于推进“2040年远景规划”,将大力发展工业园区视为推动制造业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关键举措,计划在未来5年内兴建22个工业园,在2040年实现从低收入农业国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目标。
卢旺达
借鉴中国发展模式的非洲“小瑞士”
位于非洲中东部,卢旺达与人们印象中的非洲国家不同,境内绿植覆盖率极高,也因此被称为非洲“小瑞士”。卢旺达曾在1994年的时候发生过动乱,导致当地工业发展迅速衰退,人口暴跌。但几十年过去,在积极探索国家模式后,卢旺达已经成为非洲内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0年,卡加梅被推举为卢旺达总统,他学习借鉴了很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而中国也积极向卢旺达提供各方面的支援。从2002年开始,卢旺达经济年均增长超过8%,已经持续保持1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卢旺达经济发展奇迹。
目前,中国是卢旺达第一大工程承包方、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地之一,中国政府给予卢旺达绝大部分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中国企业在卢旺达主要投资项目有服装、家具、无线电视、网络服务等,阿里巴巴在卢旺达设有电商平台。
不过人类发展报告表明,卢旺达人口增长快、人口密度太大,陷入了人多地少的局面,此外交通物流运输成本过高、能源严重不足等都直接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然而,卢旺达政府正积极解决基础设施和电力问题,目前卢旺达也是东非地区营商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