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新银河(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农林创业故事视频 凝聚她力量,奋斗绽芳华!分享会上,她们这样说

添加时间:2025-03-11

点击观看视频

商洛新闻网讯:3月5日下午,商洛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巾帼故事分享会在商州举行,邀请了全市十位不同领域的杰出女性代表,讲述她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励志故事,分享她们精彩感人的奋斗经历,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陈建玲:以无尽奋斗砥砺无悔初心

陈建玲是商洛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享会上,她讲述了30多年来从事护理工作的感人故事。

1986年盛夏,18岁的陈建玲怀揣南丁格尔誓言踏入商洛地区医院急诊科。为练就“一针见血”的硬功夫,她反复在手背前臂穿刺,在鼻腔插胃管练习到出血。寒夜抢救心跳骤停患者时,她跪在急救车上持续胸外按压直至衣衫尽湿,当监护仪重现生命律动,家属含泪握紧的双手让她读懂护理职业的真谛。从急诊科到感染科,八年临床淬炼使她斩获1993年全市护理技能竞赛桂冠。

面对护理队伍青黄不接的困境,陈建玲在“三乙”创建中扛起改革重任。带领团队构建六大人才培养矩阵,建立陕南首个护理信息系统,开设专科护理门诊,首创“互联网+护理服务”。十年磨剑,400余名护士经手培育,国省竞赛奖牌见证蜕变,个人获评全国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完成从临床护士到副院长的跨越。

2022年新冠突袭,54岁的陈建玲三度请缨出征方舱。面对物资短缺与群体焦虑,创新推出“方舱日报”“心理疗愈坊”,为16岁少年策划生日惊喜,用魔方象棋重燃生命希望。四个月辗转三个战场,以专业与温度筑起生命防线。

“择一事终一生,不舍初心铸忠诚。回望来路,深深感恩命运的眷顾和安排,让我以微薄之力擎起生命之重,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她力量。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让我们以爱之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再建新功!”陈建玲说道。

王玮: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

商洛鸿瑞怡园置业董事长、陕西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王玮在分享会中,从“破茧之路”—建设家乡,五天四夜的逆行——接续慈善的力量,展望未来——相信“相信”的力量三个方面回顾了自己返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的一路艰辛历程。

“说实话,以前在憧憬职业规划时,我从来没有将自己,与坚硬、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联系在一起,也没有想过离开熟悉的省城,回到老家商洛。”

四年时间里,王玮带领团队扎根商洛,积极投身城市建设、文旅开发、捐资助学等活动中,累计返乡投资超30亿元,深耕家乡建设,助力城市发展,带动千人就业,自己先后获陕西省青年企业家协会“2024年度杰出青年企业家”及共青团商洛市委“2024年度商洛市我身边的好青年”等多项荣誉。

“回首来时路,我深深感恩家乡这片土地,在这里我重新被家乡养育,像个孩子一样,每一天都在茁壮成长,破茧成蝶,在建设家乡的过程中,成就了今天的我,充满力量的我、充满韧劲儿的我,充满奋斗精神的我!”未来,王玮将继续用匠心打造更多城市地标,让商洛成为“中国康养之都”的典范;用行动培养更多女性榜样,让大家相信:女子当怀木兰心,在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光芒万丈!

刘小红: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吃惊的“我”

刘小红是商洛中学老师,现在担任2025届高三20班班主任和两个班英语教学工作。分享会上,她主要讲述了自己37年来教书育人的动人故事。

1988年盛夏,22岁的刘小红挥别北京航天系统的父母,独赴秦岭深处的商洛中学。37载春秋流转,她婉拒两次返京团聚机会,将根深扎在这片教育沃土。“中国39所985院校都有我的学生”——这份沉甸甸的“奢侈品”,是她坚守讲台最动人的注脚。

她独创“因爱而语”教育生态:班级公众号1.4万粉丝见证育人智慧,疫情期间500万字校本教材铸就云端课堂;教室变身生命成长剧场,蚕室记录破茧成蝶,鱼缸映照生命轮回,自购鲜花每月焕新,让学子在草木萌发中读懂生命哲学。

“发现光、守护光、放大光”是她恪守的教育箴言。2016年赴京参会时,13名高校学子寒风中等候的身影,凝固成永恒的教育勋章——人大地铁口的拥抱,北大燕园里的热泪,都是“三年培育,一生守望”的生动诠释。

“刘小红名师工作室”犹如秦岭深处的教育灯塔,30余名省市骨干教师从这里启航。城乡教师共同体破除地域壁垒,高考备考智慧辐射三秦大地,《中国教育报》三次聚焦的不仅是教育模式创新,更是一位山区教师改写区域教育版图的壮举。

从青丝到华发,刘小红用37年光阴诠释: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满天星。当商山洛水间走出更多“追光者”,这位永远守望三尺讲台的师者,早已把自己活成了照亮学生前程的那束光。

袁小苗:铁肩担正义,巾帼铸检魂

农林创业故事视频 凝聚她力量,奋斗绽芳华!分享会上,她们这样说

2006年7月,袁小苗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有幸成为一名检察官。从第一次佩戴上检徽的那一刻起,自己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份职业。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力量,成为我坚守的职业信仰。

在十八年的检察办案生涯中,袁小苗深知手中的卷宗不仅是一个案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至今,她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办理的第一起案件。在一起交通肇事中被害人家两个孩子当场死亡,肇事者却驾车逃离现场,并对自己的犯罪事实百般狡辩、拒不认罪,面对被害人家属提出的民事赔偿,更是视而不见。面对一本本指控犯罪的卷宗,望着一张张血淋淋的照片,袁小苗和同事驱车数百里多次往返奔波于河南商州两地,走访了数十位目击证人,补充了近百页的证据材料。虽然几经周折、进展艰难,但最终补齐充分的证据后,案件起诉至法院。经过开庭审理,肇事者在铁证面前,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并对被害人家属进行民事赔偿。

“在那一刻,我懂得了检察工作的意义,我们每一次的真情付出,每一次的真心相助,带给人民群众的不止是党和政府贴心的温暖和关怀,更是让他们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袁小苗说道。

2022年,袁小苗专职负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面对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因为心智不成熟,或成为犯罪嫌疑人,或成为被害人。作为一名未检检察官,既是国家公诉人,又是国家监护人,不仅是犯罪的追诉者,也是无辜的保护者。

2024年,袁小苗在办理一起电信诈骗案时,遇到了16岁的小唐。通过交流沟通,帮他卸下思想包袱,回归校园。如今,小唐活跃在校园普法舞台上,成为了法治教育的又一名宣传员。

“作为一名女检察官,我深知,我们不仅是法律的捍卫者,更是爱与希望的传递者。我们用肩膀扛起守护正义的重任,用细腻的心思呵护未成年人的成长。我会继续与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用真心与真爱、使命与担当,汇聚起照进孩子心灵深处的一道暖光,照亮更多未成年人前行之路。”袁小苗说道。

王洋:豆腐飘香,巾帼逐梦

王洋是洛南县保安镇人,2009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现任洛南县民生食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分享会上,她讲述了自己传承豆腐产业发展的故事。

改革开放初,王洋的父亲王守业让洛源豆腐首进超市;2009年,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王洋拒接央企橄榄枝,执起祖传豆腐刀,成为家族第四代守艺人。

她创业首战瞄准电商风口:彻夜钻研产品页面设计,肩颈贴上膏药坚持直播,半个月斩获20万销售额。2012年组建12人电商突击队,开发可视化生产流程,“王家豆干”48小时直发全国,带动洛南40余家农户接入供应链。

为破解作坊式生产瓶颈,她2015年抵押房产建起标准化厂房。引进德国巴氏杀菌设备,创新“低温熟成”工艺,将豆腐保质期从3天延长至30天。联合西北农林科大培育富硒大豆,建成5000亩种植基地,带动127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8万元。2018年“秦农阳阳”品牌斩获中国农交会金奖,非遗工艺遇见现代科技迸发新生机。

十五年深耕,小豆腐做成大产业,建成西北最大豆制品深加工园,开发6大系列138款产品,带动全产业链2000人就业。2024年企业产值突破2.3亿,“洛源豆腐干”入选国家地标产品。

王洋说:“创业路上虽困难挫折无数,但我从未放弃,只要心怀梦想、付诸行动,定能用青春谱写精彩篇章,豆腐飘香,巾帼逐梦,让创业梦想在激情燃烧中绽放!”

汤凤梅:在奋斗与奉献中绽放芳华

汤凤梅,丹凤人,现任商洛民乐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分享会上,她讲述了自己从放牛娃到民乐领航人逆袭之路的故事。

在丹凤县峦庄镇峡河村的深山里,汤凤梅的童年被贫困和劳作填满。作为家中幼女,她自幼挑起重担,放牛、打猪草、挖药材成为日常。14岁时,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她接下工队炊事工作,以每天四小时的睡眠换取生计,坚韧的种子就此生根。16岁赴西安打工的经历让她明白:唯有掌握技能才能改写人生。

1990年是她的转折年。回乡拜师学艺时,她与残疾裁缝师相知相爱,顶住世俗压力结为夫妻。两人从服装店起步,逐步扩展至培训班、加油站经营。面对加油站口碑危机,她以诚信破局,增设饭店和休息室重塑信任,赚得第一桶金。

心怀“共富”理想,她将目光投向家乡青山绿水。2010年,顶着资金压力贷款500万元,创办商洛民乐农业科技公司,带领乡亲发展大棚蔬菜。然而2011年的洪水冲毁三分之二大棚,她咬牙自救并帮扶邻里,最终逆风翻盘。此后十年,她推动三产融合,拓展香菇种植、生物科技领域,土地规模从300亩增至1220亩,构建起绿色循环产业链。

从赤脚跋涉山路的女孩,到掌舵亿元企业的董事长,汤凤梅用三十年诠释了“穷且益坚”的真谛。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史诗,更是一曲“先富带后富”的乡村振兴赞歌。正如她所言:“农业的脊梁需要众人共扛,民乐之名,本就属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追光者。”

周娟:我的公益 我的路

“没有人富到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到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人类的文明正是在这种相互给予的微光中薪火相传。”商南县甲红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会长周娟分享了自己从一箱原本要被扔掉的“旧衣服”开启了9年公益之路的故事。

2018年10月,周娟所在的协会收到了商南县妇联捐赠的500斤恒源祥毛线,可是当时机织一件毛衣的费用比买一件毛衣都还贵。周娟提议直接把毛线捐出去,志愿者阮青云老师说有些家长懒得很,直接捐了的话,毛衣穿不上不说毛线也糟蹋了。最终经过商议,她们在全县发起了“寻找最美爱心妈妈”倡议,自愿领取毛线,将织好的毛衣再交回来。

农林创业故事视频 凝聚她力量,奋斗绽芳华!分享会上,她们这样说

“一时间广场、公园、社区、运动场,到处都是肩搭着毛衣,胳膊上挽着装毛线的袋子,双手不停编织的爱心妈妈,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我们就收回了300多件崭新的毛衣,真的实现了在第一场大雪来临之前,让孩子们穿上新毛衣的意愿。”

周娟还分享了团队里蔡军、党双梅两位志愿者的故事,他们都身患重病却坚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微薄力量奉献大爱。“‘志愿者’三个字,于他们而言不是标签,而是刻入生命的信仰。即使面对病痛,他们依然牵挂未完成的公益计划,惦念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用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命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为人间留下了多少光热。”

“公益之路没有终点,它需要每个人的点滴付出。无论是捐赠一支铅笔、参与一次环保活动,还是为公益项目发声,都是推动社会向善的力量,愿我们的每一份善意都能照亮世界的一个角落。”周娟说道。

马蔷薇:提升五种能力 用实干服务人民

马蔷薇,扎根基层17年。曾先后在多个乡镇担任副镇长、副书记、人大主席,现任山阳县色河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分享会上,马蔷薇以《提升五种能力,用实干服务人民》为题,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面对的是最真实的民生百态,肩负推动基层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使命。

“想要在基层不辱使命、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专注力、执行力、统筹力、钝感力、共情力五种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推动基层发展。”

马蔷薇分享到,作为基层治理者,要共情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真正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知道巩固脱贫的成果群众满不满意,集体经济的增收群众受不受益,民居环境的提升群众拥不拥护,民生保障的落实是否公正公平。

面对当前基层矛盾多发易发等问题,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她一直在不断提醒自己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真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设身处地理解群众的难处,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过硬的能力本领,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根基层,服务人民!”马蔷薇说道。

刘娥:从深山打工妹到劳务品牌“筑梦人”

刘娥是镇安人,现任镇安县同舟济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商洛市巾帼志愿者协会镇安分会会长。分享会上,刘娥介绍了她从深山打工妹,成长为“镇安采摘工”劳务品牌“筑梦人”的故事。

她初中辍学后辗转从事餐饮、运输等行业,历经创业挫折与社会磨炼,2019年毅然返乡创立人力资源公司。通过考取专业资质、构建三级劳务体系,她将业务拓展至全国30余市县,七年来输送3.6万人次劳务工实现创收超10亿元,其中2.4万商洛妇女通过季节性务工增收。

作为“秦岭深山里的职介红娘”,刘娥始终坚守诚信经营与公益初心。她带领巾帼志愿队开展抗疫服务、助学济困等200余场公益活动,个人获评市巾帼标兵、“镇安好人”等称号。其创立的劳务品牌在省级双创赛事中两度获奖,公司荣获省市诚信示范机构、劳模集体等荣誉,事迹被《中国劳动保障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2024年“镇安采摘工”获市级认定,标志着这个根植乡土、惠及万家的劳务品牌完成蜕变,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主角。

刘娥说,未来她会持续深入挖掘“镇安采摘工”的品牌价值,拓展更多稳定可靠的合作渠道,让更多乡亲能够在家门口找到优质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积极开展各类贴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帮助大家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大力探索“互联网+劳务”的创新模式,搭建起更加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激发创业就业活力。

张蓉:扎根农业大地谱写芳华人生

张蓉,柞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扎根柞水三十二载,我把青春化作田间地头的脚印,用科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张蓉在乾佑农技站期间,创新“试验示范推广”模式,3年建成300个蔬菜大棚,引进9个优良品种,带动石镇村亩均收入突破8000元。转战食用菌产业时,带病驻村3个月推动“沁阳模式”落地,发展百万袋香菇种植,户均增收2万元,赢得“香菇姐”的美誉。面对农产品质检站“三无”困境,3个月建成500平米标准化实验室,争取900万元资金购置精密设备,构建起覆盖全县的三级四层监测体系,完成近10万批次检测,推动柞水22个产品获绿色有机认证。

在木耳产业发展中,她牵头构建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制定5项地方标准,建设50个示范基地,取得3项国家专利。深度挖掘产业文化内涵,设计品牌形象系统,推动柞水木耳入选国家地标产品。主持的《柞水木耳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推广》获省级农技推广奖,参与的食药用菌项目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

三十余年风雨兼程,从青丝到白发,始终以“服务三农”为毕生追求。“这份坚守源于田间绽放的笑脸,源于乡亲们送来的牌匾,更源于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初心使命。未来将继续深耕这片热土,用科技力量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她说道。(记者:刘涛 管萧)

老知青创业故事 “中国梦 知青情”老知青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国际在线消息:9月20-21日,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上海延安精神研究会、上海东北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主办、由中国梦知青情文化艺术系列活动组委会、黑土情杂志社、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中国梦知青情”?老知青心系三农先进事迹(上海)报告会》在华东师大大礼堂举行。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方及上海部分高校的相关领导,和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知青代表、上海市大学生代表共700多人出席了报告会。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叶骏同志在报告会上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倪豪梅同志宣读了给大会的书面致词。

会议期间正当毛泽东同志的著名文章《为人民服务》发表70周年之际,大会特别邀请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王明富(原中央警卫团一大队一中队指导员)、吴连登(毛主席生活管理员)到会作报告,他们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故事。王明富、吴连登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几十年,可以讲毛主席生活中的几百个故事,讲到动情之处,讲者声泪俱下,听者唏嘘不已,给到会的全体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传统教育课。

近年来,在中国梦的感召下,全国各地一批已经退休的老知青继承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革命传统,重返当年下乡的地方——知青们的第二故乡,创办新型经济体,坚持共同致富,推广科学技术,建设生态环境,努力探索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还有更多的老知青积极地根据自己的条件,运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第二故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中华大地共圆中国梦的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报告会上,老知青程炜给大家讲述了她三次下乡的经历。程炜是1968年到山西省汾西县插队的北京知青。由于插队期间表现出色,1972年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选择重新回到汾西县农村,担任了马沟村的党支部书记。程炜工作大胆泼辣,吃苦耐劳,办事公道,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被上级党组织任命为汾西县委副书记。1978年底程炜因积劳成疾,身体多病等原因回到北京,成为北京幸福村中学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虽然离开了汾西县,但是程炜一直把这个自己的第二故乡放在心里。1997年3月18日,为还20年前在汾西立下的改变农村穷困面貌的夙愿,程炜响应党中央“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号召,毅然辞去担任了近二十年的教师工作,自带资金20万元,离开年仅13岁的独生女儿,离开年迈的老母亲,再次申请去农村创业扶贫,第三次回到了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大宁县榆村乡金圪塔村,搞起了开发式扶贫。17年来,为村里建起了新的学校,实现了羊品种杂交改良,每年自费培育一万颗树苗带领村民植树造林,使荒坡披上了绿装。2002年1月13日全村19个自然村全通了电,实现了路、水、电、电讯四通。

北京知青贾爱春,2011年卖掉了北京的住房,带着60万元,与辞掉了外企月薪1万多元工作的上海知青徐桔桔一起,结伴回到曾经插队的黑龙江省逊克县山河村,组建起了种植合作社,带领农民战胜了2012年的干旱和2013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大大增加了全村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影响并带动了周边农村合作社的组建。

上海知青杨晓沪身患重病,被医生告知只有五年生存期,杨晓沪却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选择回第二故乡黑河市瑷珲区瑷珲镇三好村,带领群众组建农业社。2013年带领农民战胜了旱涝灾害,2014年杨晓沪又带头集资100多万元,在政府的帮助下组建了农机合作社,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耕种,使农业合作社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十年的宋新华,回上海后在市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工作。2006年他发现有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可大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就带着这项技术回到原来下乡的黑龙江垦区,自己掏钱进行实验。经过几年努力这项技术很快在垦区几千公顷土地上推广开来。8年来,宋新华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吃住在黑龙江、吉林、安徽、湖南等地农田一线,艰苦推广。现今,这项技术已在黑龙江垦区数百万亩农田广泛应用,并被全国人大列为恢复土壤功能,确保农田环境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提案。

在大会上发言的返回农村创业、取得优异成绩的老知青还有来自天津的张承永、来自福州的刘必超和来自海南的邓子坚,他们分别介绍了自己心系三农再作贡献的事迹和体会。

老知青们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与会各地知青代表和参加报告会的大学生们。当年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们有强烈的三农情结,为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他们振奋革命精神,焕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老知青们的这种革命精神,正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句话:“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年轻人应该牢记一生的宗旨。在昨天下午的讨论中,参会的知青纷纷表示报告会开得很好,知青群体应该更好的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生动活泼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发挥自己既熟悉城市又了解农村的优势,为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fago288.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5 新银河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粤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