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新银河(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老知青创业故事 奉献半生的老知青,52岁为自驾放弃功成名就,开启第二场人生!

添加时间:2025-03-08

安琪说:

这期安琪有约,我们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呈现给各位吧粉,因为赵湘杰先生的事迹,他为自驾行业所做出的奉献,他为自驾行业开拓的每个创举,实令我们非常感动,想说的有太多,想问的又有太多......

| 安琪有约 独家专稿

四天前,电影《七十七天》上演。

率先登上热搜的,是零片酬出演的演技炸裂江一燕。

实际上故事的原型是来源于被称为户外探险大神的杨柳松,2010年,杨柳松在一个户外论坛发布满了一个名为《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的帖子,讲述了自己77天独自穿越羌塘无人区的经历。这途中面对沙尘暴、暴风雪、龙卷风等极端恶劣天气;途径沙漠、雪山、冰原、荒原等各种复杂地貌,杨柳松发出的第一句感叹是“羌塘太大,我所做的仍微不足道。”

而实际上,《七十七天》的观客当中又有多少个人知道“杨柳松”,更多人的关注点还是在演员的表演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默默在背后付出的旅行先驱者,前辈们。

2007年7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用11个版面大幅刊登了一个中国人的自驾故事,这个中国人的名字叫——赵湘杰。

供图/赵湘杰

随后,赵湘杰继续开展《中阿友好万里行》活动,穿越中国新疆、巴基斯坦、阿曼、阿联酋、苏丹最后到达埃及的首都开罗,历经55天。2008年,《中瑞友谊之旅》,率20多人穿越俄罗斯,进入芬兰、瑞典、丹麦;之后,进入以色列、肯尼亚、墨西哥、加拿大……最北到达北极,最南踏上了南极大陆。

供图/赵湘杰

供图/赵湘杰

而这,仅是赵湘杰的一小部分为人熟知的事迹。

一部热搜上的“11月最值得期待的电影”,一个是10年前扬名美国的中国人。你猜我想怎么样。我当然要不遗余力地安利后者,期盼有一天,大家都能对这些旅行先驱者的名字了然于心。

一张北京通用月票,开启丈量世界的自驾梦想

赵湘杰,1950年出生于一个革命的家庭。10岁的时候,随父亲来到北京。父亲单位忙,为了方便他上学,给他购买了一张北京通用月票。一个10岁出头的小孩拿着通用月票,只身在北京城溜达,这个景象在60年代的北京是相当罕见的。

当时,如获至宝的赵湘杰,每到周末,就拿着月票过“公交瘾”。当时,他觉得北京城好大好大,甚至认为“这应该就是整个世界”,而他手拿月票,走遍了世界。

后来,当他在世界地图上看到北京的方位时,他震惊了,原来北京在地图上不过是一个红点,当下他就立誓“我一定要走遍世界,到各个世界各地玩儿去”。

正因如此,他对地理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下志愿,要报考中国地质大学。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事与愿违是时代的主流。

16岁时,他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赵湘杰没有过多讲述插队的生活,他只说音乐很好,轻轻的歌声里藏着他儿时的梦想。那段日子,他转而苦练手风琴,也许是天赋,也许是学习能力强,他的演奏水平突飞猛进,并且开始小有名气。

供图/赵湘杰

这段时间是他的收获期,因为音乐。

1991年,因在音乐上的突出成就,赵湘杰破格被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录取。他又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北京。

这一年,他41岁。

回京继续在音乐领域奋斗了5年后,赵湘杰买了第一辆车——桑塔纳。没想到这辆车,在往后的日子里,竟将他引向了另一个人生维度。

供图/赵湘杰

儿时的梦想回来了,我离世界更近了

90年代末,北京儿艺和北京市体育局联合组织举办了一场活动:北京——拉萨国际汽车拉力赛。赵湘杰主导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因为在此之前,他曾有过两次进藏经历。

供图/赵湘杰

老知青创业故事 奉献半生的老知青,52岁为自驾放弃功成名就,开启第二场人生!

那是在“文革”期间,他正值青春年少,他说,当时他们在敦煌把车速开到极致,漫无边际地狂飙时,纯粹就是年轻人对速度的渴求,玩的是心跳刺激,从没有想过,驾车旅行还能当一个事业来做。

那场“北京——拉萨国际汽车拉力赛”,一共组织集结了35辆北京吉普、100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赵湘杰说,那一路行得很辛苦,在羊八井至拉萨的那段路上,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团员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当成功翻越了2个海拔5000米的高山时,同行的人们有的高呼,有的歌唱,有的在流泪。那种情景交融的感人场面和温馨和谐的路上氛围,让他感动不已。

供图/赵湘杰

那一刻,儿时的梦想回来了

那一刻,我离世界更近了

赵湘杰说。

于是,在2002年,他提前退休,告别了相守半生的音乐生涯,成立了北京目标行动汽车俱乐部。

那一年,他已经52岁。

供图/赵湘杰

从20世纪60年代立誓要走遍世界,到千禧年迈出第一步,他等了40年。

不过这次的不同在于,是赵湘杰自身主导了发展。

无关于时代,无关于他人。

2002年的中国,国足首次亮相世界杯赛场,大街小巷谈论的都是足球,哪有提汽车旅行,哪有人知道自驾,甚至车还是属于奢侈品。

赵湘杰却看到了机遇,他一个音乐家出身的旅游爱好者,却看到了未来的出行旅游新趋势。

供图/赵湘杰

他很心中,对自驾有执念,也正是这份执念,燃起了他天命之年创业的激情。他说“人生最后一件事,就是要把自驾游事业进行到底”!

人生最后一件事

就是要把自驾游事业进行到底

之前讲到,赵湘杰从小有个走遍世界的梦想,对地理特别感兴趣。还在上学的时候,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地理图形,他就能说出图形的地名,而且山脉、河流、沙漠说得一点不差。真正要做自驾这个行当了,他就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地理知识。

不在自驾路上时,他花时间最多的就是研究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公司策划的每一条线路,都要经过他无数次从地图到实地的勘察。就举西藏路线来说,他曾10多次组织自驾进藏,40多次进藏,赵湘杰自豪地说:“西藏的每条公路,每个关卡,每条山谷,哪有路坑,哪该拐弯,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只有组织者对路况清楚,才能保障游客的出行安全。”

供图/赵湘杰

直到公司业务上了正轨之后,赵湘杰仍然坚持亲自踩线,完成从地图到实地的勘察。毕竟他说过:人生最后一件事,就是要把自驾游事业进行到底!果然,这句不是空话。

当一个人跟自己较真的时候,就没什么能难到他的了。

他在自驾行业慢慢也有了一定名气,后来更撰写了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的自驾入门必读书籍《自驾车活动手册》、《自驾游活动领队手册》。不仅为他的公司发展,行业地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自驾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供图/赵湘杰

供图/赵湘杰

2005年,由赵湘杰策划组织的首次赴美自驾游成功之后,他共组织了12次赴美自驾游。2007年7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用11个版面大幅刊登了赵湘杰组织国人自驾游美国的报道,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一夜间,赵湘杰这个名字在业内无人不知。

供图/赵湘杰

接受采访时,赵湘杰自豪地对记者说:“我儿时的梦想实现了!”

赵湘杰最让人敬佩的,就是难能可贵的坚持初心。

但命运总爱作弄人。

2011年4月,赵湘杰组织了北大荒知青祖山自驾游,当时总计有520名北大荒知青,驾驶122辆车参加活动!当天晚上,赵湘杰给知青们演奏了《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手风琴演奏,受到知青热烈的欢迎!但是,没有想到这是赵湘杰最后的一次的手风琴表演。他于12年12月突发脑中风脑梗病倒,导致左半边半身不遂......

供图/赵湘杰

不过,所有打不倒你的都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赵湘杰说虽然现在拉不了手风琴了,但是右手还可以弹电子琴。而未来的梦,依然是把自驾游做到底!

老知青创业故事 奉献半生的老知青,52岁为自驾放弃功成名就,开启第二场人生!

直到今天,赵湘杰依然活跃在自驾行业当中,依然在为着他所钟爱的自驾事业奋斗着。

供图/赵湘杰

如今的他,还一直保持这谦逊的态度,与很多行业先驱不同,他不会固守这往日的种种辉煌,他乐于听取多方的想法,乐于尝试开创新鲜的自驾方式,因为他总觉得,自己为自驾做的还不够。

看着赵湘杰,我心生感慨,更想起定影《七十七天》的一句台词"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可是行动不便、花甲之年的赵湘杰先生,却还在为他钟爱的自驾游事业奋斗着!是啊,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做了,有些事情一旦认准了,就是一辈子。

供图/赵湘杰

最后,截取采访赵湘杰先生的数个问题,分享给各位吧粉,共勉。

安琪:你在自驾游的历史上开创了很多“第一次”,能跟我们说说都有哪些壮举吗?

赵湘杰:1、40次穿越西藏高原;

2、第一次自驾埃及;

3、第一次组织跨越亚欧自驾瑞典哥德堡;

4、第一次组织400人往返穿越青藏公路;

5、第一次一天驾车1300公里;

6、第一次半夜率领30辆车在西藏驾车从定日至日喀则翻越两个5000米的垭口;

7、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至育空印纽威特自驾穿越至北极

供图/赵湘杰

安琪:自驾途中总会有很多意外和惊喜,但您基本都已经全都体验过了,会不会再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有新鲜感或探索的欲望了呢?

赵湘杰:不会一个地方换一个时间和季节或者换一个同行车友都会有不同的感觉;要抱着永远新鲜的发现美丽中国的思想去探寻每一个景区和线路。

安琪:看过您太多的事迹报道,感觉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难倒您,也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您,您一直都是这么积极乐观的面对任何事情吗?

赵湘杰:必须永远对生活、对事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和事业;必须有创新的超前思路去奋斗和实现梦想!

供图/赵湘杰

安琪:您是一位成功的音乐家、教育家,在转到自驾游行业时是否有过纠结、不舍、犹豫呢?

赵湘杰:音乐与旅游同属文化范畴;所以我的转型与跨界非常正常;我会把音乐与自驾游结合在一起;比如:我经常带着手风琴自驾游;一旦堵车或晚会;我会拉起心爱的手风琴深受目标车友欢迎!

供图/赵湘杰

安琪:20多年自驾游之路,不仅让您个人的自驾生活收获满满,您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全国开花结果,对于您来说,现在是不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呢?

赵湘杰:我认为还没有到达最高境界!还有很多梦想等待我去实现!

安琪:那您认为自驾出行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赵湘杰:自驾车出发前常识介绍:

1、车辆检查:出游前要对车辆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和维护,对于可能发生故障的部位提前处理,避免在出游的途中车抛锚。如果准备长途出游,最好进保养厂1次,请专业人员对爱车来一次彻底检查,尤其要注意的是轮胎、方向盘、灯光、油、水、电等方面。 2、加足燃油:加足燃油是出长途前必须准备好的工作,您可以根据路途情况进行燃油准备。如果沿途加油站比较多,您可以在沿途补充燃油。如果远离城镇,沿途加油站稀少,那您最好用其他金属容器,另外准备一些燃油,以防应急时使用。 3、确定行车路线和休息站点:选择合适的行车路线和休息站点。它可以让您对所需时间、路途费用有一个大概的估算,还能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燃油,让您充分利用假期,享受出游的快乐。 4、合理安排行车距离:合理安排行车距离,可以防止疲劳驾车,让您保持充沛的体力。这里建议您的日行车里程为高速公路在300-400公里左右,普通公路在200-300公里左右比较合适。

供图/赵湘杰

安琪:您已经走完全世界,梦想也实现了,那现在还有什么新的目标吗?

赵湘杰:有;去西藏半年自驾采风创作大型反映西藏风情的交响乐《珠穆朗玛》;策划拍摄多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公路旅游风景巡礼》献给中国的车友。

供图/赵湘杰

安琪:最后,有什么想对我们吧粉和自驾爱好者们说的呢?

赵湘杰:我的后半辈子在汽车上度过;在旅行中度过;也在无数梦醒中度过;不信你们也模仿我试试?车窗外的风景格外精彩!旅行的生活格外幸福!

深圳穷人创业故事 放弃高薪回乡创业,这位平远阿妹让小小花生变成致富“金豆子”

在梅州提起东石花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在平远要说起刘琼,大家都会应上一句:哦,卖东石花生的妹子。

“平远卖东石花生的人很多,但是我比较早打出了品牌。”今年35岁的刘琼是平远县大柘镇人,8年前,她辞去高薪工作,返乡创业,成立梅州市金宝树农业有限公司,想在农村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当初,有人笑她傻,父母骂她太天真。如今,她把“痴梦”一步步变成了现实,让家乡的小小花生变成了致富的“金豆子”,让养在深闺的东石花生从田间地头走进了各大商超。

2020年,刘琼采用新技术种植花生新品种,取得大丰收。受访者供图

返乡创业

放弃高薪准备大干一场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站在东石镇双石村的乡道放眼望去,远处群山如黛,炊烟袅袅。田野里,大片大片的花生在生长。

“再过20天,它们就要出土了。”刘琼俯下身子,毫不费劲地将一株花生连根拔起,“这是得了青枯病的花生,根部会发黑、腐烂,不及时清除还会传给其它花生。”刘琼说,由于今年天气高温高湿,不少花生得了青枯病。

几年前,遇到这种情况,刘琼会心急上火,现在她早已游刃有余。岁月带给她的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教会了她如何应对创业路上的风风雨雨。

刘琼高中毕业便外出务工,在深圳电子厂、珠海种子厂都留下了打拼的印记。靠着自己的努力,她从种子厂的总经理助理做到了副总经理,年薪从几万元变成了几十万元。

一份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水,是大多数人的追求。2013年,她却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举动:辞职。

“当时很多人都说我傻,好不容易从农村出去,不用再干苦活累活,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又回到了农村。”刘琼说。

面对别人的不解,刘琼显得十分坚定。“其实当时还是盲目自信了。”关于为何做这一决心,刘琼向记者娓娓道来。

一次,刘琼听朋友说起,有个买种子的客户种了100亩冬瓜,赚了150万元。

“天啊!太好赚了!4个月时间,净利润150万元,你说心动不心动?”回忆起当初听到这消息时的情景,刘琼仍十分兴奋。

“我自己就是干这行的,又是农村出来的,别人能挣我为什么不能?”当即,刘琼决定辞职回平远大干一场。

她拿出全部积蓄,在大柘镇坝头村承包197多亩土地,种上黑皮冬瓜,并雇佣了10多名工人。

深圳穷人创业故事 放弃高薪回乡创业,这位平远阿妹让小小花生变成致富“金豆子”

“起初大家的积极性并不高,都不看好我。”刘琼说,刚开始,她从外地购买了鸡粪,准备给冬瓜施肥。由于鸡粪又重又臭,工人搬到一半便不愿意干了。

望着堆积成山的鸡粪,刘琼心里十分着急。她马上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加入搬运队伍中。看到一个女孩子都不怕苦不怕累,工人们便再也没有说什么,卖力干起活来。

不久,冬瓜苗长出了藤蔓,结出了硕果。刘琼站在田埂上,望着成片的冬瓜,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感觉成功就在眼前了。

越挫越勇

创业之路跌宕起伏不言弃

一场连续3个月的降雨浇灭了刘琼的希望。“冬瓜棚倒了一地,损失惨重。”刘琼没想到的是,更难的还在后头。她遇到了冬瓜行情最低谷,往年2元/斤的冬瓜,在那一年卖0.5元/斤都无人问津。

她把冬瓜无偿送给附近村民,村民面露难色:“阿琼,之前你送的冬瓜我们都吃怕了,再吃不下了。”

刘琼只好租了个屋子,让工人把冬瓜一个个搬进房间垒起来存放,整整堆满了5个房间。

没过几天,存放的冬瓜烂了一大片。不懂冬瓜存放技巧,让刘琼吃了大亏。

“那块地我才种了一年半,就亏到坚持不下去了。”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刘琼亏掉了40多万元,急得偷偷抹眼泪。

在地里干活被毒蜂蜇得膝盖肿成一个包,她没哭。引水浇灌时摸到蛇,她吓得脸色发青,还是没有哭。这一次却伤心地哭了。

“辛苦付出没有得到任何收获,真的很委屈。”刘琼说,那段时间,她整整瘦了8斤。

如果太容易承认失败,或许就没有后面的精彩故事。刘琼偏偏是个不轻易言败的“女汉子”。

“这种不害怕困难、不畏惧挑战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我的成长经历。”刘琼说,她小时候家庭条件艰苦,连吃上一餐肉都很难。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刘琼在六七岁时便学会了做饭、挑水。农忙时顶着烈日脚踩打谷机,额头挥汗如雨,仍不知疲惫。

家里没有闲钱给自己买吃的,刘琼靠打暑假工一天挣0.5元实现零花钱自由。勤劳致富的信念,就在那时深深埋在了她心中。

第一次失败后,她痛定思痛,不断反思总结,果断转战第二个“战场”:东石镇双石村。

有了第一次经验,这次她将种植基地选在了地块平整、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时放弃种植冬瓜,转而种植玉米和花生。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对的。那一年我赚到了第一桶金。”刘琼说。

深圳穷人创业故事 放弃高薪回乡创业,这位平远阿妹让小小花生变成致富“金豆子”

在种植花生的过程中,刘琼对东石花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东石镇种植花生的历史悠久,因油脂率和矿物质含量高,口感香甜有嚼劲,颇受消费者喜爱。”刘琼向记者介绍,东石花生年年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

能不能利用东石花生做出一番事业呢?刘琼刚开始并没有多大把握。

直至汕头市农科院找到她,提出合作推广花生新品种,刘琼才开始畅想自己的“花生计划”。

拓宽渠道

立志打响东石花生品牌

“要打响东石花生品牌,统一品种是第一步。新品种的推广,为东石花生统一品种创造了有利条件。”刘琼说,目前,东石镇已有3个村种植统一的花生品种。

“我们跟农户签订了合同,由我们公司送种子和肥料给农户,收成后农户可以自由买卖花生,卖不完的我们保价收购。”刘琼介绍,有了公司兜底,农户种植花生的热情高涨。

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刘琼将东石花生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她通过实体店展销、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把东石花生销往了珠三角等地。

扩充销售渠道是品牌营销的必经之路。为了让东石花生能上架超市、对接电商平台,刘琼一边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一边购置先进加工设备,建设新厂房用于花生精深加工。

如今,加工厂已投入使用。伴随着一袋袋包装精美的东石花生从流水线上滑过,隆隆的机器声响彻在东石镇的田间地头,逐渐代替了往日单调的锄地声,东石花生也从这里启航走向各地。

“食品生产许可证办下来之后,随着品牌的宣传,原来农户花生的批发价是一斤12元,去年卖到了14元,一亩等于增收了一两千元。”刘琼扳着手指头算了算。

眼看一粒粒花生变成了“金豆子”,一切似乎步入了正轨。2020年,一场疫情又打乱了刘琼的计划。

客户订的货堆满了仓库,超市里挂满了“晓记东石花生”……为了自救,刘琼在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上注册了账号,走上电商之路。

“非常感谢去年的‘县长直播带货’及消费扶贫,帮我们去了不少库存。”刘琼说,2020年其公司卖出扶贫产品花生、大米等农产品210万斤,带动2316户农民年增收4232元,带动52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如今,在刘琼等“新农人”的助力下,东石镇成为了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花生专业镇,东石花生也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入选2020年“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产业渐上规模,品牌越来越响。

“未来东石花生的品牌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会尽自己最大能力,争取把东石花生卖到全世界华人地区。”望着成片的花生地,刘琼信心满满。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fago288.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5 新银河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粤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