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新银河(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反映生活常识的书 心理学没那么神秘,但也并非常识

添加时间:2025-03-02

《心理学》(第13版)限时特惠包邮¥89(原价¥178),2022年11月21日活动结束。

我之前教授过一门课程,叫“心理学概论”。在第一堂课上,我都会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们看来,何谓心理学?

有人说,心理学应该就是心理医生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也有人说,心理学大概就是读心术,弄清楚人在想什么。还有人说,心理学可以用于星座分析和预测未来前景……

可以肯定地说,上面的回答是不正确的。但是我非常能理解他们对心理学的模糊与朦胧的认知。事实上,对于很多刚入门的人来说,心理学就是那种“云里雾里”的东西。

为了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解释心理学,在相对确切地了解心理学是什么之前,最好先看一看心理学不是什么。

· 心理学不是相面

很多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在碰到心理学家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总是“猜猜我在想什么?”。我经常回答“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也就是说,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个案,而是大众的心理,是一种普遍规律,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大数原则”。这就好比没有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家会说这只股票明天一定会涨,因为这违反了他的职业操守,也违反了科学原则,但经济学家可以说股市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 心理学不是算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算命是一种迷信活动,而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后者讲证明、证据和证伪。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母校邀请我回国参加百年校庆。因为飞机晚点,我到达机场后没有人接我。寒风之中,我在等出租车时,迎面走来一位颇有道骨仙风的道士,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他说:“您正好没事儿,我能不能给您算上三卦?算准了您给我钱,算不准分文不取。”我正好闲着无聊,就同意他给我算命。

他说:“第一卦,您看起来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定是位成功人士,对不对?”

你说这要我怎么回答,我只好说“对”。

他接着说:“您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必有大成,可惜您现在缺个好帮手,对不对?”

你想,我在寒风中等出租车,肯定缺帮手,所以我说“对”。

他立马说:“前两卦算得准,且听第三卦。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您一定要当心桃花运。”

我知道桃花运是一种职业风险,所以我说“这也对”。于是,道士说:“三卦算准,您掏现金。”但我转念一想,不对,科学的原则之一是要证伪。

所以,我立马跟他讲:“你这三卦好像适用于刚才所有从国际航班上下来的男性。”

我反问道:“第一,这些人能够搭乘国际航班,就算不是成功人士,也是小有成就的人,对不对?”他说“对”。

“第二,这些人都在等出租车,肯定缺帮手,对不对?”他说“对”。

“第三,桃花运是不是应当小心?”他也点头说“对”。于是,我说:“三卦全对,你得给我现金。”

他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告诉他我是一名心理学教授。他立马说:“大水冲了龙王庙,原来我们是一家人!”听到“一家人”,我也只能笑笑作罢。

我真的和他是“一家人”吗?

· 心理学不光是心理咨询

还有很多人误以为研究心理学的人都是从事心理救助、心理干预工作的。心理学家当然可以做这些事情,但科学的心理学不光是心理咨询,它研究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其变化规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高级心理活动,也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丘脑、大脑等的关系;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行为和能力的逐步变化,包括生命从受精卵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幸福课”(又称“积极心理学”)的主讲者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先生发现,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很多负面的心理活动,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

· 心理学不是简单的常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口口相传一些被称为“常识”的知识。常识,顾名思义就是长期以来人们意识到的一些事情。其中,有些事情可能比较有规律性,有些可能比较有理论性,也有些可能能够被多次检验。常识本身有不同的形成方式,科学常识一般要通过科学实证得到。但一些生活常识或社会常识则不一定来自科学检验,可能来自文化习惯。

当然,一些为人们所熟悉的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可以被称为常识,也有一些科学的心理学结论并不被人们所熟悉,甚至与人们的“常识”相悖。就拿绝大多数人都熟悉的微笑为例。有一种微笑会让人产生鱼尾纹,不少人特别是女性觉得鱼尾纹影响容貌,于是就想方设法去除鱼尾纹或者平时尽量保持表情严肃。这应该可以算是许多女性认可的一个“常识”,美容院也因为“拉皮项目”而生意兴隆。但这个“常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不正确的。

其实,这种“鱼尾纹式微笑”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学称谓,叫“迪香式微笑”,是由一百多年前的一位法国医生迪香发现的。迪香式微笑的特点是:笑容饱满、牙齿露出、嘴角肌肉上扬、颧大肌上提、眼角肌收缩(使眼角周围出现皱纹)。而眼角肌只有在发自内心地微笑时才容易显现。程式化的假笑虽然能够带动嘴角肌肉与颧大肌的运动,却无法使眼角肌充分收缩。之后的脑科学研究更是证明了迪香式微笑的神经机理。人类控制面部表情的神经系统有运动神经系统与情绪神经系统,假笑是运动神经系统的作用产物,而眼角肌的充分收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情绪神经系统。积极心理学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拥有迪香式微笑(真笑)的人生活更幸福、健康状况更好、事业成功的概率更大、家庭关系更和谐、收入水平更高。所以,大量女性朋友实际上被这样一个“常识”影响了幸福、成功、健康等。真正的常识是:展现鱼尾纹,经常发自内心的笑容能够让人生更美好。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其实并不太知道或者我们知道的是错误的,但我们会误以为自己知道或误以为自己知道的都是正确的。再举个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亚瑟·阿伦( Aron)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研究恋爱的人对视的时间有多久。结论出来以后,媒体报道说恋爱的人对视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这种对心理学知识的简单描述,导致公众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都是我们知道的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认真看这份研究报告,实际上,其中用了很多方法测量人们的对视时间,而且其中的很多解释说明了为什么恋爱的人要凝视对方,会有什么样的生理反应,有什么样的心理结果以及相应的婚姻价值等。

这种观念并非个例,甚至很普遍,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认同,以至于美国国会议员曾公开建议,要把心理学中研究人类美好关系的问题划归到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研究领域中,而不是把它们当作科学问题予以研究。这位议员明显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可能只是略知一二。但他是政客,在现实生活中,政客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政策的制定。这就是我经常讲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只是简单地理解了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更重要的是,心理学还可以解释很多常识的错误。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他发现,人们习惯把对人的认识、对心理学的认识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之上,而这些经验和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卡尼曼教授在世界范围内做过一项非常有名的研究,讲的是一位叫王楠的女孩:30多岁,单身未婚,坦率直言,非常聪明,大学读的是哲学专业,在念书期间就对很多社会问题感兴趣,踊跃参加各种学生活动。现在,请你判断一下以下两件事情哪件最有可能发生:

第一,王楠在银行做一个普通的出纳员。

第二,王楠在银行做一个普通的出纳员,同时还积极参加女权运动。

卡尼曼教授发现,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第二种。他们认为,如此聪明并且关心社会问题的女孩不能只在银行做一个普通的出纳员,业余时间她可能也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及从科学的逻辑角度来讲,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概率不可能比其中一件事单独发生的概率更大。这就是联合概率的判断误差,也是心理学所强调的证据、证明、证伪的意义。

· 那么,究竟何谓心理学?

这本“心理学概论”课的经典教材——《心理学(第13版)》就全面透彻、深入浅出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也通过对科学心理学的阐述,让我们真正理解“科学心理学”和“虚假心理学”有哪些差异,并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本书指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日常思考、感受及行为的科学。心理学家基于研究和实证证据来探究人性,其中实证证据是通过精确的观察、实验和测量得到的。

书中谈到,心理学研究通常会得出与广为流传的信念直接矛盾的结论。例如,不愉快的记忆真的会被压抑,而在几年后又能被准确地回忆起来吗?戒酒政策会降低人们的酗酒率吗?如果在婴儿期听贝多芬的音乐,长大后会变得更聪明吗?催眠真的可以帮你准确回忆起自己三岁生日那天发生的事情,或者让你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吗?

当你学完本书,你以前所信赖的人性假设,至少有一个(也可能会更多!)将被证明是虚构的而非事实。

没错,在本书中,你能清楚地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阅读本书不需要心理学基础,但需要抱以开放的接纳态度。本书通俗易懂,从身体、环境、思维和感觉、个人发展、健康和障碍等多个方面进行组织,将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容丰富全面,案例生动有趣,应用性强。

本书的另一个很鲜明的特色是将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融入各章,深入分析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当代事件,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思维工具,帮助他们像心理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作者认为,在虚假新闻和“另类事实”无处不在的今天,这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除此之外,本书在内容的组织编排上也不乏特色。相较于之前的版本,第13版进行了很多升级。比如,在每章中增添了“批判性思维演示”新板块,通过互动式活动分析与每章主题相关的流行观点。又比如,更新了每一章的实验研究以反映该领域的进展和最新发现。另外,还对每章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创新,使它们更容易按照教师授课的方式被重新排列等。

本书的四位作者是来自不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比如,卡罗尔·韦德在认知心理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卡罗尔·塔佛瑞斯擅长社会心理学,塞缪尔·R萨默斯的专长是社会、认知和应用心理学,丽莎·M申致力于神经科学、情绪和临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本书集结了不同心理学领域的专业结晶,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读者受益。

无论是心理专业的学生、教师、从业者,还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入门级读者,都能通过阅读本书,拥有以下收获:

·知道心理学可以给你带来什么;

·满足自己对人类本性的好奇;

·能够区分事实与虚假信息或伪科学;

·成为更知性、更理智的人;

·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

下面,就请翻开这本书,开启心理学的神秘之门,去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探索世界吧!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彭凯平

本书是一本畅销30余年、广受赞誉的经典心理学入门书,以通俗易懂和内容全面闻名。集结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情绪和临床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结晶,深入分析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当代事件,敢于面对有争议的话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学会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来说,本书是生动有趣的入门类读物。本书从身体、环境、思维和感觉、个人发展、健康和障碍等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架构,将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满足读者对人类本性的好奇心,也能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思维工具,帮助他们区分事实与虚假信息或伪科学,成为更知性、更理智的人,从而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图书为软壳平装,内页采用70克胶版纸印刷,色泽柔和,不易带来视觉疲劳。

文字: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

版式:山海相隔

连岳的新书,点击以下图片可以购买。

西安老人生活方式 探访西安养老现状:重新认识银发族的花样晚年

当你老了,怎么度过晚年生活?

近年来,西安市在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老年助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医养结合型养老院等一系列“宠老”服务涌现,让“银发族”有了更多养老选择。

老人们的养老现状如何?

对晚年生活有着怎样的期许?

10月13日重阳节将至,记者走入我市两家养老机构,一探“银发族”的晚年生活。

社区退休老人自发编排舞蹈,共庆重阳佳节。

卖掉了房子

老两口把“家”搬到养老院

西安老人生活方式 探访西安养老现状:重新认识银发族的花样晚年

清晨6点起床测量完血压、血糖并洗漱,吃完早饭后睡上一个回笼觉,醒了跟着护士做早操、玩益智游戏,接着陪老伴儿聊聊天、与棋友对弈几局,等到中午再去食堂点上一份可口的饭菜……这是90岁姚老的一个上午,而他所处的西安松鹤养老院,不仅是一家“老年托管所”,也是一家依托二甲综合医院创办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

九十岁的姚老(中)最爱与养老院的朋友下象棋。

姚老毕业于重庆大学,今年90岁;老伴儿尚奶奶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已有81岁。大学毕业后,他们到陕西省三原县铁一局工作,随后跟着单位搬迁至西安。二老膝下一儿两女都已成家,退休后过着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今年2月,姚老突发美尼尔综合征,被送往西安唐城医院救治。康复后,老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不忍心打扰子女的生活,他决定带着老伴儿一起,住进这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

“我们把矿山路的房子卖了,决定永远在这里住下去,这就是我们的新家。”姚老说:“我们已经住了大半年了,护士们尽心尽责,这里医疗设施设备完善、医生医术过硬,治疗设备都能推到床前使用,看病打针吃药都不用跑路,我和老伴儿身体比在家时好了很多。”而尚奶奶也从最初不习惯养老院的新生活,转变到主动照顾院里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如帮其穿衣、哄其吃饭、为其缝扣子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生活得比在家还要充实。

记者看到,二老的新“家”内,两张朴素的床干净整洁,墙壁上贴着寓意“福寿”的书法,桌子上摆放着二老喜爱的书籍……虽然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但充满了温馨。姚老指着柜子的方向笑着说:“你看,儿女每周都来看我们,买了很多好吃的,和孩子的牵挂联系,没有因住进养老院而变少。”

独居的晚年

她在“被需要”中充实生活

会议室里,由8名老人自发组建的秦腔演唱队唱腔引人称赞;活动间里,10余位老人踩着鼓点翩翩起舞;理疗室中,有老人悠闲地坐在沙发上泡脚……这里是韩森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不仅设有日间照料床位、特殊护理床位、理疗床与助浴床,还有家庭医生室、图书阅览室、康复训练室等多功能空间。

记者见到养老服务中心的“常客”刘奶奶,说起家门口的养老体验,她赞不绝口:“中心为老人策划了舞蹈、唱歌、书画、太极拳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老年人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中心楼下就是助老餐厅‘饭大爷’,一顿四菜一汤的午餐只要7元,菜品既丰富又适合老年人的牙口。只要我还能走、还能动,就不麻烦孩子,家门口养老挺好的。”采访中,记者看到养老服务中心设施齐全,老人们三五成群,做做健身操、练练书法,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西安老人生活方式 探访西安养老现状:重新认识银发族的花样晚年

采访中,独居多年的刘奶奶,未曾给记者一点儿孤独感,谈吐举止都充满自信与活力。原来,今年73岁的刘奶奶曾在宝鸡铲车厂工作,热心肠又开朗的她最“闲不住”,也最不服老,每日除了坚持3小时锻炼、吆喝邻里参与文娱活动外,她还时常协助社区做好群众工作、调解邻里矛盾。“越体验越能感觉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重要,这里有人听我说话,有人需要我帮忙,让我能发挥余热,快乐有尊严地活着。”刘奶奶如是说。

如今,到街道或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陶冶情操、聚会交友,用多彩生活充实自己,提升晚年生活品质,正成为越来越多西安“银发族”的选择。韩森寨街道福邸铭门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每月交762元,老人们就能享受上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考虑到半失能老人家庭的需求,未来还将推出夜间照护服务,补齐社区养老全时服务链。

多一些陪伴

子女也要“麻烦麻烦”父母

“新时代下的老有所养不仅指物质生活上给予照顾,还应该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以及老有所乐紧紧联系在一起。” 西安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师杨蕊认为,养老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并且会越来越突出。

在人口逐渐老龄化的今天,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空置率高并存,除了供需矛盾突出外,许多养老机构还面临着留不住人的困境。对此,杨蕊建议,调动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提升从业者的职业尊严和待遇水平。同时,加强养老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建立菜单式服务目录和全链条服务体系,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走访中,最令人动容的是,许多老人坦言“不愿给孩子添麻烦”是他们选择养老方式的准则。“最害怕生病,增加孩子的负担”、“最害怕拖累孩子,成为孩子的累赘”……这些担忧并非个例,而是多数“银发族”的担忧。对于他们而言,比起年老,他们更害怕生病;比起死亡,他们更怕给孩子添麻烦。

“养老院的很多老人特别爱聊子女小时候的趣事,对子女送来的水果常常不舍得吃,常常看手机相册里的合影,有时候想给子女打一通电话,却怕打扰他们的工作……虽然老人嘴上说怕麻烦子女,但言行无不透露出对家人的思念。”西安松鹤养老院护士长向丽动情地说,不管是老人选择社区养老还是住在养老机构,子女都要常与父母聊聊天,有空时常探望,没空时打一通视频电话,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听听老人的唠叨与啰嗦,主动“麻烦麻烦”他们,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和存在的价值,不要等到无法挽留时,才后悔自己对他们的陪伴太少。

文/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郭沛然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fago288.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5 新银河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粤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