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新银河(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热线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星月生活常识 诗意人生:林语堂的生活艺术

添加时间:2025-04-04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林语堂

诗意人生:林语堂的生活艺术

林语堂

林语堂的骨子里,有着中国文人式的自由和精致。这一点,读他的《生活的艺术》便能强烈地感知到。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1937 年在美国出版的作品,曾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长达52 周之久。全书共有14章,林语堂在其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

1919年,林语堂与妻子在美国波士顿

林语堂以“近情”为审美的标准,正如他在《酒令》中所言:“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他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对古典的、优雅的、真善美的向往;展现出诗意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表达了对爱的理想人生和快乐生活的向往。而这些正是他所追求的“生活的艺术”!

步入21 世纪,华盛顿邮报评选出美国人追求的十大奢侈品:

1. 生命的觉悟与开悟;

2. 一颗自由喜悦与充满爱的心;

3. 走遍天下的气魄;

4. 回归自然;

5. 安稳而平和的睡眠;

6. 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间;

7. 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8. 任何时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

9. 身体健康,内心富足;

10. 能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美国人所追求的十大奢侈品,竟然没有一件与物质有关,强调的都是一个人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强调的是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使人类步入了一个快节奏、大变化、物质异常丰富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思想、伦理等在这个社会中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也产生了各种心灵危机。诗意跟心灵相关,那么,再多的物质堆砌,再多的技能机巧,也带不来诗意。

2018 年《人民日报》也刊文指出达成自由生活“新幸福”的十个条件:

1. 享受工作。这和工资高低没有关系,而关乎工作是否开心,是否觉得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能不能让你学到东西、不断成长、进步,并能为之感到满足。

2. 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工作顺利,却没有可以亲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这谈不上愉快,更没有幸福可言。

3. 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拥有多么庞大的资产,或是必须有相当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满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

4. 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全心全力地去工作、去生活、去奋斗、去进取。

5. 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成年进入社会后,习惯将人脉圈与利益圈捆绑在一起,但如果没有一两个让自己充分享受的兴趣,就无法拥有纯粹而不带功利色彩的社交圈。

6. 拥有一定的时间自由。拥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时间,可以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

7. 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有着怎样的活法,用心挑一个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关乎幸福。

8. 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总是推卸责任充当受害者的人、经常处于消极状态的人、习惯性寻找借口的人、被固有常识局限并难以突破的人,都很难邂逅幸福。

9. 能够放眼未来。幸福指数下降的第一原因,就在于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继而心生不安。

10. 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循序渐进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是踏实的,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路上。

所谓“新幸福”的十个条件,也基本上是带有诗意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一个万物俱备、什么都不稀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人们的感官,让其获得长久的满足。当年,林语堂所重视和追求的精神层面的充实感,穿越时空,竟不谋而合。摘录《生活的艺术》的原句,即可见一斑:

1.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自序》)

2. 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缘由。(《论宏大》)

3.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心灵的欢乐怎样》)

4.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悠闲生活的崇尚》)

5.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论游览》)

6.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以放浪者为理想的人》)

7.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论幽默感》)

8.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读书的艺术》)

9.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美人鱼的故事,想着那美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论梦想》)

10.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性的吸引》)

与茶,一日不可无;与烟,一生痴绝处;与酒,酒令方为特色;读书,须出于写意;写作,要自然而然;花艺,是为了快意;饮食,民以食为天;服饰,西装的不合人性;房屋,生活的享受;放松,安卧眠床;谈话,有闲的消遣;旅行,流浪式乐游;幽默,会心的微笑;悠闲,精神上的屋前空地……《生活的艺术》为简单生活和吃喝正名,不鼓励为更多的物欲而奋斗。

陶醉在音乐世界中的林语堂先生

20 世纪上半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时期,面对现实,林语堂提倡的诗意人生在国人面前自然要遭受冷落。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在网络时代,信息化高铁化的今天,全世界的距离也只是弹指之间即可到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推进人类进步的梦想;自然的灾难、局部的战争等人类的惨剧,不断提醒人类走出对未来乐观的想象,重新审视文明人类的行为。人们有着对自然的敏感力,能从林语堂那鲜艳的文字里,感受到带着星月光芒与大地气息的情感。

林语堂(左一)与鲁迅(左二)、宋庆龄(右三)在一起

诗意,其实是一种融入自我用来观察世界的情感。譬如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因此,它们的美不蕴藏在它们自身中,而是蕴含于人的精神中,因人们美的心情被唤醒而移情于它们。从实物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是人们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久地入驻人们的生命。所以,林语堂80 年前的生活追求,今天赢得了东西方社会的共鸣和推崇!

《诗意人生:林语堂的生活艺术》,责任编辑:梁洁,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0月即将上市。作者陈煜斓,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林语堂的民族文化精神》等学术专著四部,主编《林语堂研究丛书》等12部;发表《林语堂的文化经济学理念与文化传播策略》等学术论文百余篇。

写这本书目的有二。其一,以自己的研习收获,与大家分享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林语堂的生活艺术。其二,尝试换一种文笔写学术著作,那种框架、学理、史料、注释等严谨的学术文章模式写了40 年,有点厌烦了。这种随笔式的学术论著,即便不被人们所接纳,但也无害于社会!

鲁迅生活百科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今天是鲁迅诞辰140周年(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而对鲁迅的研究已经有113年了。如何正确阅读鲁迅,从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开始。

“理想和现实不一致,这是注定的运命;正如你们从《呐喊》上看出的鲁迅和讲坛上的鲁迅并不一致。”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文/鲁迅

我是不大出来讲演的。今天到此地来,不过因为说过了好几次,来讲一回也算了却一件事。我所以不出来讲演,一则没有什么意见可讲,二则刚才这位先生说过,在座的很多读过我的书,我更不能讲什么。

书上的人大概比实物好一点,《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像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物,都使我有异样的同情;后来,考究一些当时的事实,到北京后,看看梅兰芳、姜妙香扮的贾宝玉、林黛玉,觉得并不怎样高明。

我没有整篇的鸿论,也没有高明的见解,只能讲讲我近来所想到的。我每每觉到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的同一。惟政治是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

不过不满意现状的文艺,直到十九世纪以后才兴起来,只有一段短短历史。政治家最不喜欢人家反抗他的意见,最不喜欢人家要想,要开口。而从前的社会也的确没有人想过什么,又没有人开过口。且看动物中的猴子,它们自有它们的首领;首领要它们怎样,它们就怎样。在部落里,他们有一个酋长,他们跟着酋长走,酋长的吩咐,就是他们的标准。酋长要他们死,也只好去死。那时没有什么文艺,即使有,也不过赞美上帝(还没有后人所谓God那么玄妙)罢了!哪里会有自由思想?

后来,一个部落一个部落你吃我吞,渐渐扩大起来,所谓大国,就是吞吃那多多少少的小部落;一到了大国,内部情形就复杂得多,夹着许多不同的思想,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时,文艺也起来了,和政治不断地冲突;政治想维系现状使它统一,文艺催促社会进化使它渐渐分离;文艺虽使社会分裂,但是社会这样才进步起来。

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外国许多文学家,在本国站不住脚,相率亡命到别个国度去;这个方法,就是“逃”。要是逃不掉,那就被杀掉,割掉他的头;割掉头那是最好的方法,既不会开口,又不会想了。俄国许多文学家,受到这个结果,还有许多充军到冰雪的西伯利亚去。

有一派讲文艺的,主张离开人生,讲些月呀花呀鸟呀的话(在中国又不同,有国粹的道德,连花呀月呀都不许讲,当作别论),或者专讲“梦”,专讲些将来的社会,不要讲得太近。这种文学家,他们都躲在象牙之塔里面;但是“象牙之塔”毕竟不能住得很长久的呀!象牙之塔总是要安放在人间,就免不掉还要受政治的压迫。打起仗来,就不能不逃开去。

北京有一班文人,顶看不起描写社会的文学家,他们想,小说里面连车夫的生活都可以写进去,岂不把小说应该写才子佳人一首诗生爱情的定律都打破了吗?现在呢,他们也不能做高尚的文学家了,还是要逃到南边来;“象牙之塔”的窗子里,到底没有一块一块面包递进来的呀!

等到这些文学家也逃出来了,其他文学家早已死的死,逃的逃了。别的文学家,对于现状早感到不满意,又不能不反对,不能不开口,“反对”“开口”就是有他们的下场。

鲁迅生活百科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我以为文艺大概由于现在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挪威有一文学家,他描写肚子饿,写了一本书,这是依他所经验的写的。对于人生的经验,别的且不说,“肚子饿”这件事,要是欢喜,便可以试试看,只要两天不吃饭,饭的香味便会是一个特别的诱惑;要是走过街上饭铺子门口,更会觉得这个香味一阵阵冲到鼻子来。我们有钱的时候,用几个钱不算什么;直到没有钱,一个钱都有它的意味。那本描写肚子饿的书里,它说起那人饿得久了,看见路人个个是仇人,即是穿一件单褂子的,在他眼里也见得那是骄傲。

我记起我自己曾经写过这样一个人,他身边什么都光了,时常抽开抽屉看看,看角上边上可以找到什么;路上一处一处去找,看有什么可以找得到;这个情形,我自己是体验过来的。

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什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什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

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主张人道主义的,要想替穷人想想法子,改变改变现状,在政治家眼里,倒还不如个人主义的好;所以人道主义者和政治家就有冲突。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讲人道主义,反对战争,写过三册很厚的小说──那部《战争与和平》,他自己是个贵族,却是经过战场的生活,他感到战争是怎么一个惨痛。尤其是他一临到长官的铁板前(战场上重要军官都有铁板挡住枪弹),更有刺心的痛楚。而他又眼见他的朋友们,很多在战场上牺牲掉。

战争的结果,也可以变成两种态度:一种是英雄,他见别人死的死伤的伤,只有他健存,自己就觉得怎样了不得,这么那么夸耀战场上的威雄。一种是变成反对战争的,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打仗了。托尔斯泰便是后一种,主张用无抵抗主义来消灭战争。他这么主张,政府自然讨厌他;反对战争,和俄皇的侵掠欲望冲突;主张无抵抗主义,叫兵士不替皇帝打仗,警察不替皇帝执法,审判官不替皇帝裁判,大家都不去捧皇帝;皇帝是全要人捧的,没有人捧,还成什么皇帝,更和政治相冲突。

这种文学家出来,对于社会现状不满意,这样批评,那样批评,弄得社会上个个都自己觉到,都不安起来,自然非杀头不可。

但是,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他不过感觉灵敏,早感到早说出来(有时,他说得太早,连社会也反对他,也排轧他)。譬如我们学兵式体操,行举枪礼,照规矩口令是“举……枪”这般叫,一定要等“枪”字令下,才可以举起。有些人却是一听到“举”字便举起来,叫口令的要罚他,说他做错。

文艺家在社会上正是这样;他说得早一点,大家都讨厌他。政治家认定文学家是社会扰乱的煽动者,心想杀掉他,社会就可平安。殊不知杀了文学家,社会还是要革命;俄国的文学家被杀掉的充军的不在少数,革命的火焰不是到处燃着吗?文学家生前大概不能得到社会的同情,潦倒地过了一生,直到死后四五十年,才为社会所认识,大家大闹起来。

政治家因此更厌恶文学家,以为文学家早就种下大祸根;政治家想不准大家思想,而那野蛮时代早已过去了。在座诸位的见解,我虽然不知道;据我推测,一定和政治家是不相同;政治家既永远怪文艺家破坏他们的统一,偏见如此,所以我从来不肯和政治家去说。

到了后来,社会终于变动了;文艺家先时讲的话,渐渐大家都记起来了,大家都赞成他,恭维他是先知先觉。虽是他活的时候,怎样受过社会的奚落。刚才我来讲演,大家一阵子拍手,这拍手就见得我并不怎样伟大;那拍手是很危险的东西,拍了手或者使我自以为伟大不再向前了,所以还是不拍手的好。

上面我讲过,文学家是感觉灵敏了一点,许多观念,文学家早感到了,社会还没有感到。譬如今天××先生穿了皮袍,我还只穿棉袍;××先生对于天寒的感觉比我灵。再过一月,也许我也感到非穿皮袍不可,在天气上的感觉,相差到一个月,在思想上的感觉就得相差到三四十年。

这个话,我这么讲,也有许多文学家在反对。我在广东,曾经批评一个革命文学家──现在的广东,是非革命文学不能算做文学的,是非“打打打,杀杀杀,革革革,命命命”,不能算做革命文学的──我以为革命并不能和文学连在一块儿,虽然文学中也有文学革命。但做文学的人总得闲定一点,正在革命中,哪有功夫做文学。

我们且想想:在生活困乏中,一面拉车,一面“之乎者也”,到底不大便当。古人虽有种田做诗的,那一定不是自己在种田;雇了几个人替他种田,他才能吟他的诗;真要种田,就没有功夫做诗。革命时候也是一样;正在革命,哪有功夫做诗?

我有几个学生,在打陈炯明时候,他们都在战场;我读了他们的来信,只见他们的字与词一封一封生疏下去。俄国革命以后,拿了面包票排了队一排一排去领面包;这时,国家既不管你什么文学家艺术家雕刻家;大家连想面包都来不及,哪有功夫去想文学?

等到有了文学,革命早成功了。革命成功以后,闲空了一点;有人恭维革命,有人颂扬革命,这已不是革命文学。他们恭维革命,颂扬革命,就是颂扬有权力者,和革命有什么关系?

这时,也许有感觉灵敏的文学家,又感到现状的不满意,又要出来开口。从前文艺家的话,政治革命家原是赞同过;直到革命成功,政治家把从前所反对那些人用过的老法子重新采用起来,在文艺家仍不免于不满意,又非被排轧出去不可,或是割掉他的头。

割掉他的头,前面我讲过,那是顶好的法子──从十九世纪到现在,世界文艺的趋势,大都如此。

鲁迅生活百科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十九世纪以后的文艺,和十八世纪以前的文艺大不相同。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它的目的就在供给太太小姐们的消遣,所讲的都是愉快风趣的话。十九世纪的后半世纪,完全变成和人生问题发生密切关系。我们看了,总觉得十二分的不舒服,可是我们还得气也不透地看下去。

这是因为以前的文艺,好像写别一个社会,我们只要鉴赏;现在的文艺,就在写我们自己的社会,连我们自己也写进去;在小说里可以发见社会,也可以发见我们自己;以前的文艺,如隔岸观火,没有什么切身关系;现在的文艺,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自己一定深深感觉到;一到自己感觉到,一定要参加到社会去!

十九世纪,可以说是一个革命的时代;所谓革命,那不安于现在,不满意于现状的都是。文艺催促旧的渐渐消灭的也是革命(旧的消灭,新的才能产生),而文学家的命运并不因自己参加过革命而有一样改变,还是处处碰钉子。

现在革命的势力已经到了徐州,在徐州以北文学家原站不住脚;在徐州以南,文学家还是站不住脚,即共了产,文学家还是站不住脚。革命文学家和革命家竟可说完全两件事。诋斥军阀怎样怎样不合理,是革命文学家;打倒军阀是革命家;孙传芳所以赶走,是革命家用炮轰掉的,决不是革命文艺家做了几句“孙传芳呀,我们要赶掉你呀”的文章赶掉的。

在革命的时候,文学家都在做一个梦,以为革命成功将有怎样怎样一个世界;革命以后,他看看现实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他又要吃苦了。照他们这样叫、啼、哭都不成功;向前不成功,向后也不成功。理想和现实不一致,这是注定的运命;正如你们从《呐喊》上看出的鲁迅和讲坛上的鲁迅并不一致;或许大家以为我穿洋服头发分开,我却没有穿洋服,头发也这样短短的。所以以革命文学自命的,一定不是革命文学,世间哪有满意现状的革命文学?除了吃麻醉药!

苏俄革命以前,有两个文学家,叶遂宁和梭波里,他们都讴歌过革命,直到后来,他们还是碰死在自己所讴歌希望的现实碑上,那时,苏维埃是成立了!

不过,社会太寂寞了,有这样的人,才觉得有趣些。人类是欢喜看看戏的,文学家自己来做戏给人家看,或是绑出去砍头,或是在最近墙脚下枪毙,都可以热闹一下子。且如上海巡捕用棒打人,大家围着去看,他们自己虽然不愿意挨打,但看见人家挨打,倒觉得颇有趣的。文学家便是用自己的皮肉在挨打的啦!

今天所讲的,就是这么一点点,给它一个题目,叫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暨南大学演讲

作为能够读一辈子的书,鲁迅的文字,不只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更是帮助自己了解当下,读懂人性的百科全书。

每个中国家庭的书架上,都应该为鲁迅留出一个位置。

价格也是超级划算,全套6册,原价399元,赶上书房限时特惠价:全套只要99元!节省300元~

点击下图,马上拥有

~ 近期 好书 好物 推荐 ~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邮箱:admin@fago288.com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地址:浙江 温州市 温州大道欧江大厦26188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5 新银河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粤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