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2月4日上午,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在海口召开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毛东利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2023年是海南生态环境系统大事多、喜事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成功召开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有力保障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顺利开展;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成效考核中再次获得优秀等次,排名跻身前列;生态环保铁军再获殊荣;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记“国之大者”,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支撑服务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交出了一份成果满满的亮眼答卷。
一是奋力攻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更优,督察整改成效凸显。纵深推进督察制度落实,攻下海花岛整改这一“最硬山头”,全面完成落实“6·23”重要批示精神专项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44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3个,三亚红塘湾整改按序时进度有力推进;树牢环境空气质量标杆,全省优良天数比例和包括PM2.5在内的五项污染物浓度守住历史最好水平;深入推进治水攻坚,文昌珠溪河国控断面水质“十四五”以来首次实现年度均值达标,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95.9%、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比例95.2%,同比均上升1个百分点;扎实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构建省级美丽海湾建设和管理体系,评选第一批5个省级美丽海湾,海口湾、三亚湾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9.66%;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督促15家重点监管企业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完成102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26条国家监管清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海口谋划一批“无废细胞”示范,首次启动农用地土壤微塑料污染调查,试点开展重点流域海域微塑料监测,以及饮用水水源地抗生素、农药监测;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4%。
二是统筹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创新示范不断拓展深化。试验区建设谋划深化升级,21个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改革成果汇编;“禁塑”成效稳步提升。开展全省禁塑工作攻坚固本百日行动,着力破解港口码头和物流运输行业、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首创全域“禁塑”制度体系》成功入选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蓝碳”工作实现新突破,建立蓝碳协调工作机制,开发全省首个碳汇方法学,首次实现蓝碳助力大型活动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呈现新亮点,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搭建碳普惠应用平台,牵头组团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向世界展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新进展,出台充分反映海南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省级地标,实现核算规范化、参数本地化,13个“两山”转化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发布全省第一批典型案例;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多点开花”,推广“渔船打捞垃圾”海洋垃圾多元共治模式,创建全省首个“无塑海洋”宣教基地。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方法,形成全省首份河流“体检报告”。
三是担当作为,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生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快构建。主动做好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形成2023年度重点(重大)项目和规划环评服务清单共295个,高效完成24个项目的环评审批,7个重点规划的环评审查;深化拓展“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完成我省2023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成果,在全国率先探索纳入声环境、碳达峰管理要求,形成4个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强化项目抓手,81个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项目清单管理,41个生态环境领域项目进入省级项目储备库,其中10个入选中央储备库;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完成48家省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检查,完成61条重要河流(河段)应急响应方案编制。
四是锚定一流,生态环保工作提质增效,环境治理能力水平持续提升。创新优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完成274家排污单位限期整改,完成839家企事业单位环保信用评价,落实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案件69宗,全省119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依法打击恶意环境违法行为,扎实开展“两打”环境违法犯罪等10个专项执法行动,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95宗,作出环境行政处罚699宗,移送涉嫌环境违法犯罪案件3宗;加强科学治污支撑保障,新增4个省控大气站、49个省控辐射监测点位,强化数字化支撑,完成“智慧环保”顶层设计,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一体监管平台建设;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100余场,举办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用心用情做好环境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
会议强调,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善于在总结经验中深化思想认识,善于在探索规律中打开工作局面,回望过去,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和亮眼成绩,离不开三个重要经验。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指示批示、反复叮咛嘱托,是推动海南生态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动力,必须常学常新、笃信笃行;二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是推动海南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发生整体性重构的制度法宝,必须落到实处、坚定推行;三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海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系统性重塑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必须一以贯之、纵深推进。
会议明确,今后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做到三个提升。一是由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再到“两山”高效转化的提升;二是由环境治污到“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并重的提升;三是从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补短板到体制机制系统改革构建的提升。
今年是推进自贸港封关运作的攻坚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开启美丽海南新篇章的重要一年。对此,会议明确,2024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争当示范样板,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分层次分领域谋划打造示范样板,制定并推动印发新征程谱写美丽海南新篇章、争当美丽中国示范样板的实施方案,打造试验区“升级版”;巩固扩大“禁塑”成果,优化完善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体系,推动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做强蓝碳国际研究中心,加强蓝碳基础研究及应用示范,建设蓝碳基础研究支撑平台;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实践,鼓励各市县探索各具亮点的“两山”转化地方实践;加强生态外交和生态文化建设,讲好生态文明海南故事,打造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的重要窗口。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一体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监管。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加快推动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清零收官”,有力有序推动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针对督察曝光的典型案例,举一反三,加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破坏问题排查整治;深入打好空气质量对标攻坚战,精准科学谋划开展一季度特别是春节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争取空气质量改善“开门红”,强化源头管控,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全链条闭环管理,高标准打造大气污染防治临高、定安样板;深入打好“六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水源地布局优化,稳步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落实“有效保障”;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能力支撑。完善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发挥监测评价对环境治理的支撑作用。
三是服务自贸港建设大局,多层次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全面保障自贸港重点项目和封关运作,持续发挥促有效投资保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作用,形成2024年度服务清单,推动海上风电、塑料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项目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拓展应用场景,优化应用平台,做好与各省直部门平台的深度融合,探索“机器+环评”应用模式;探索自贸港绿色创新,做好信用评价“后半篇文章”,加强评价成果应用,开拓应用场景,逐步健全生态环境信用监管体系;统筹做好生态安全风险防控,加强生态安全风险的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应对处置。
四是发力改革创新,推动体制机制系统构建完善。创新自贸港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化安排,将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健全自贸港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海洋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立法研究;完善问题发现机制,积极拓展问题线索来源,深入推进省级环保督察,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和信息共享,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奖励机制;建立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为抓手,有力推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
五是改进作风效能,锻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保铁军。锤炼过硬作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将作风能力建设贯穿始终,主动扛起生态环境部门担当;大力提升行政效能,加强依法行政,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环保队伍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行政应诉工作,重点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执法;持续锻造生态环保铁军,强化政治统领,始终将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到生态环境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以政治清明促进生态文明。
会上,张信芳副厅长传达省领导批示精神,书面传达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三亚市、屯昌县、澄迈县生态环境局,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省禁塑办、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信芳主持会议。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善芳,副厅长伍晓红,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邸伟杰,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学双出席会议。各市县生态环境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厅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厅直属单位班子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还邀请了驻厅纪检监察组、省委宣传部、省人大环资工委、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相关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及中国环境报、海南日报、海南省电视台、南海网等媒体参会报道。
首届亚洲环境治理研讨会在昆举行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杨雁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区域环保治理通力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10月26日-27日,第一届亚洲环境治理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来自中国、日本、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治理领域及金融、证券、法律行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环境治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建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共同探讨亚洲环境可持续绿色发展未来。
本次大会主题为“绿色、开放、共享、互赢”,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大会开设主会场和两个专题分会场,主题分别为环境治理经验与未来发展、水处理技术交流、金融投资与市场,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环保界相关专家提出,世界正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环境挑战,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矛盾日益突出。亚洲地区环境复杂多样,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共同责任,如何推动达成生态环保共识,共享技术、经验和成果,共同参与生态环保合作,是亚洲各国面临的新课题。
在本次会议的环境治理研讨主题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长张悦,日本环境科学学会会长、日本水环境学会原会长、横滨国立大学教授藤江幸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胡洪营,清华大学教授刘建国,清华深研院副教授吴光学,柬埔寨市政工程和交通部污水管理和建设处主任Chao 等分别围绕城市污水处理的中国经验、日本水环境污染防治历程与经验、工业废水“水征”诊断方法及应用实例、中国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发展、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强化污水脱氮技术、柬埔寨污水管理现状战略和政策等课题作专题演讲。
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滇池水务作为云南省污水处理规模最大的企业,座落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研讨会上,滇池水务的技术团队以智慧水务、“产学研用”一体化水处理全流程技术成果产出与运用、污泥矿山生态修复资源化利用三个主题发言,把公司多年来从事环境保护治理积累的技术成果,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交流。
滇池水务党委书记、董事长郭玉梅说:“滇池水务的污水处理量占云南省总规模的45%,昆明市总规模的95%。长期以来,滇池水务与中国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科研机构始终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不断拓宽科技资源引进渠道,探索行业前沿技术突破。滇池水务希望把在亚洲地区水环境领域走在前列的,例如日本等国家好的经验和技术引进来,将云南的水环境治理好,为下游国家流域治理打好基础;同时也把我们在破解滇池治理难题经历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通过项目投资合作,分享给有需求的国家,使这些国家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作为区域性环保行业领军企业,滇池水务将继续主动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拓展国内、国际环保市场,持续改善亚洲生态环境。”
在金融投资与市场研讨主题中,来自中金证券、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等证券、法律、金融专家就“一带一路”投资金融支持、风险管理、PPP合作模式、环保行业未来发展机遇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力求为亚洲地区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项目资金来源、法律体系健全和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大会期间,滇池水务还分别与参会的各国来宾进行了合作洽谈,陪同各国来宾考察滇池保护治理成果,参观昆明古滇湿地,并深入昆明第七八水质净化厂、昆明第八自来水厂等地现场调研,参观考察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自来水生产运行情况。
据本届研讨会组织方人员介绍,研讨会的成功举办,通过共享环境治理技术、资金融通、项目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成果和经验,推动亚洲地区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发展,解决亚洲各国面临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形成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和共同行动,实现环境治理服务商和社会共享环境治理成果的互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