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北极星水处理网讯:Part 1 项目背景
某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10万 m³/d,主要工艺采用AAO+MBR,尾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出水排放标准(GB 18919—2002)。MBR膜系统自2013年开始运行,采用孔径为0.1 μm的浸没式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由于膜使用年限已达设计年限,出现膜通量的正常衰减以及部分膜丝断裂、脱落现象,膜通量降低,产能下降,膜系统产能不足,无法保证污水处理厂10万 t/d产水能力。另外,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以及环保督察、黑臭水体治理要求,周边污水处理的需求增加。因此,为满足生产要求、社会需求,亟需对MBR膜系统进行改造,提升其产量。本次改造工程对象为单组规模为5万t/d的膜系统及配套设备。
Part 2 污水处理厂概况
2.1 工艺流程
该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一级处理采用粗格栅、细格栅、曝气沉砂池、膜格栅,主要处理管网来水中的生活垃圾、无机物,为保护后续MBR膜系统,特设置间距为1 mm的膜格栅。二级处理主要采用AAO+MBR工艺,为增加脱氮除磷效果,特在好氧池后设置预缺氧池,同时在好氧池增设化学除磷,作为强化除磷或应急措施。尾水采用紫外线消毒工艺处理达标后排放就近内港。污泥处理采用物理浓缩+板框深度脱水工艺,脱水至含水率为50%~60%后外运处置。
2.2 设计进水及出水水质
该厂设计出水水质为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进出水水质指标如表1所示。由于该厂在南方地区,进水包括一定的雨水量,进水浓度难以达到设计值。因此,生化处理工段的脱氮除磷效果将是运行重点,而出水总磷、总氮指标达标为运行控制难点。
Part 3 MBR膜系统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MBR膜系统设备状况
(1)MBR膜池与设备间(一体化构筑物内)
MBR膜池上接AAO池,下联紫外消毒池。MBR膜池为钢筋砼地下式矩形池,共2组,每组11格,每格8个膜箱,共176套膜组件。采用PVDF 材质帘式膜,孔径
MBR膜区由22组独立控制产水单元组成,水力流程上又分为两套独立系统运行,便于检修。膜组件可实现在线、离线清洗。膜设备间有膜系统配套设备,包括产水泵、真空泵、反洗泵、污泥泵及各类管路系统;膜擦洗鼓风机为空气悬浮离心鼓风机,共4台,3用1备,单台参数:Q=208 Nm3/min,P=50 kPa。
(2)膜清洗加药间
膜清洗加药间设置在膜产水车间的上部。膜清洗加药间加药系统为MBR生化系统配套,设置3个储药罐,分别储备酸、碱和NaClO这3种药剂。
(3)MBR运行方式
膜池运行周期为产水8 min、停产水空曝2 min;单个膜池CEB(在线清洗)时间为1 h,即CEB流程:药洗10 min→停15 min→药洗5 min→清水洗8 min→停17 min;离线清洗:1周清洗1个膜池。
3.2 MBR膜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MBR膜系统存在膜通量降低、产能下降、部分膜丝断裂及脱落、部分膜丝污堵严重[1]、清洗频次及强度增加[2]等问题。经讨论,主要原因如下。
(1)膜使用年限已达设计年限,出现膜性能的正常衰减,导致膜通量下降、产能下降[3]。
(2)人工清洗频次和强度过大,导致清洗过程中部分膜丝断丝以及脱落现象,有效膜面积减少,同时对出水水质带来一定影响[4]。
(3)受运行时长和进水水质的影响,部分膜丝逐渐出现不可逆的污堵现象、跨膜压差增大,较难通过清洗的方式来恢复通量,导致通量下降。
(4)随着清洗的频次和强度增加,膜系统有效运行时间降低,进一步导致产能下降[5]。
(5)前期维护运行中,存在着一些操作维护、运行管理不到位、清洗方式不合适等现象,加剧了膜丝性能的衰减。
Part 4 解决方案
4.1 总体思路
由于外部环境形式严峻,考虑到现场实际运行情况,在不大规模停产、减产情况下,保持现有膜箱尺寸不变,对膜箱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同时更换更高性能和通量、过滤孔径
4.2 设计计算
(1)现状膜通量
现状单格膜池内有8套膜箱,单个膜箱的膜面积为1 600 m2,单格膜池内膜面积为12 800 m2。现状膜的通量为7.8~15.6 L/(m2·h)。
(2)计算条件参数选取
更换后运行方式仍按开8停2,单侧膜池共11组,单侧规模为5万m3/d;为满足清洗要求,假定每天有1组膜池进行离线清洗或其它工况无法运行;每天有1组膜池需要进行1 h的在线清洗;本次更新后,在膜箱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单侧膜池膜系统总面积至少为140 800 m2,单组膜池膜面积为12 800 m2。经计算,本次更新所需膜的通量为13.6~22.7 L/(m2·h)[6]。
为保证本次更新后膜系统产水量,膜系统必须满足表2要求。
表2膜系统参数
Tab.2 of
4.3 改造总体方案
本次改造方案由于受到投资成本及时间因素的限制,在不改变膜池和膜架结构下,主要通过更换更高性能和通量的膜来实现,并同步更新相关配套设备。
通过本次系统更新,单组膜系统产水规模达到5万m³/d。
本次更新在维持原有膜架尺寸、集水管路、曝气管路现状的基础上进行。
本次更新后,单组膜系统的膜面积应≥140 800 m2,产水期间平均膜通量≥18.2 L/(㎡·h),最大膜通量应≥22.7 L/(㎡·h),最小膜通量应≥13.6 L/(㎡·h)。
采用孔径
膜的使用寿命应≥5年,三年内最大膜通量折减系数≥0.9,五年最大膜通量折减系数≥0.85,5年内膜的破损率≥0.5%。
单格膜系统清洗前产水量(即运行最小产水量)应大于等于最大运行产水量的60%;
根据膜系统更新需要,同步校核、更新配套设备,如产水泵、真空泵等。
Part 5 投资估算
单边膜池(5万 t/d)膜系统更新,主要包括膜丝更换以及配套设施匹配更新,新旧系统统一兼容等。设备单价按目前市场价计算,以后应按实际定货价进行调整。工程总投资为2 200.07 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为2 063.23 万元。
Part 6 改造后运行效果及运行优化
在项目完工后组织进行系统调试,经过一段时间调试运行,改造后的单组系统,最大产能达到6.0万 m³/d,平均产能达5.2万 m3/d,满足设计要求。
针对改造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膜丝膜丝断丝、脱落;部分膜丝污堵严重,清洗频次及强度大等问题,结合运行经验,优化运行维护操作。
(1)优化膜系统的清洗维护方式,采取清水反洗和在线加药反洗组合方式,调整反洗加药浓度至300 mg/L。
(2)优化清洗步骤[5]:改变原有的清洗步骤及时长,清水反洗1次/d,时间为2 min;在线加药反洗(CEB):停止产水→进药15 min→曝气浸泡15 min→进药15 min→清水反洗10 min→曝气浸泡15 min→恢复产水。
(3)通过合理调节清洗频次、增加自动清洗等方式,尽量减少人工清洗频次,避免造成膜丝断裂。
(4)根据膜丝运行情况,及时观察膜丝鼓风擦洗效果,定期调整风量大小,减少膜丝内部积泥现象。
(5)强化前期预处理效果,避免杂物进入后续工段,造成对膜丝缠绕、板结等现象。
Part 7 结语
(1)该厂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增加膜箱尺寸、不改变原有土建结构为前提,通过增加膜的总过滤面积、提升膜的结构性能和总体通量,成功实现产能的提升、满足了生产和社会环境发展的需求。
(2)在设备改造完成后,通过调试,测算出最大产能;同时结合之前运行管理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一套膜清洗方式、清洗步骤、清洗频率等,进一步优化运行维护措施,确保膜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有效避免因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对膜系统造成的不可逆污堵和产能的损失。
(3)MBR膜技术由于占地小、出水水质稳定、脱氮除磷效果好,在污水处理行业有着广泛的需求,但由于其运行管理要求相对较高,一直制约着膜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推广应用。该污水厂膜系统的成功改造案例及优化后的运行维护管理经验,可为其他城市污水厂膜系统的改造、优化运行提供借鉴意义。
核污水烧开 日本开始排放核污水,中国高端日料撑不住了?
/日本正式排放核污水!/
人均大几千的日料店还能吃吗?
请大家记住这个属于日本的耻辱的日子——8月24日。因为日本从今天开始,正式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而此次排海至少要持续30年。
日本完全不顾国际各方的反对作出了这项选择,按计划,排放前会在处理过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将浓度降低,2023年度预计排放约3.12万吨,也就是说在未来的N多年里,海洋将持续被大量核废水污染。
清华大学院士曾做过模拟计算,从日本开始排污开始,240天核污水就会到达中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而这些核污染水里含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未来人类遭到恶劣环境的反噬,一切源于日本的一意孤行。
虽然韩国政府对此事的回应是日本排放核污水没有技术问题,但韩国人还是开始疯狂抢购盐:
日本政府今天正式排放核污水后,中国内地马上明令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港澳也已经明令禁止了日本福岛等十个地方的食品进口:
严令禁止包括东京、福岛、千叶、栃木、茨城、群马、宫城、新潟、长野和埼玉10个都、县的水产品进口,含所有活生、冷冻、冷藏、干制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产品、海盐,以及未经加工或经加工的海藻。
总之,这意味着以后你在商超再也见不到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了,毕竟谁也不想吃核废水污染过的食物。
目前中国高端日料店的状况
热爱做市场调查的莓又来了,进口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导致产地为日本的新鲜食材不可能进口到国内。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日料店都受到影响,国内的多数平价日料店如居酒屋、烧鸟、鳗鱼和拉面店,多数食材还是来自中国本土的养殖场,包括福建养殖的鳗鱼,而三文鱼则普遍进口自挪威和智利,属于便宜又好吃。
受到最大波及的主要是那些人均在大几百、上千元的高端日料店,比如寿司、和割烹,这些日料店卖得起价,一方面是主厨烹饪手艺,一方面则是它们能够提供来自日本的优质食材。
举个例子,拿魔都人均最贵的某日料店举例,有食客曾评论它的一大亮点是“菜单标注了每道菜的食材来源,餐厅的食材100%日本进口。”
我之前在上海某人均2K5的日料店用餐,厨师拿出一大块来自日本的和牛,而上海是禁止使用日本和牛的(多数餐厅/商超卖的都是澳洲和牛),所以厨师的说法是“和牛肉人肉背回国,只提供给熟客。”——常去日料店的应该知道,这种现象其实屡见不鲜。
今天开始,那些曾经在高端日料店卖高价的、很有说头的食材,以后在国内都见不到啦。
比如说北海道海胆。
你听说过“马粪海胆”很高逼格,而“虾夷马粪海胆”则更高级,有些甚至要达到拍卖的级别,哪家日料店能拿出橙色的虾夷马粪海胆展示给你看,就说明食材很难得,比如王思聪去日本吃的鮨尚充,图上有多达十几种海胆,羽立、东泽、小西、ダイセン和银次郎等等…都是高级海胆的海胆加工商。
还有来自日本长崎的蓝鳍金枪鱼,讲究的人还只吃野生,金枪鱼只取大腩、牛尾只取25公分处一段才是高逼格,现在专家直接建议少吃蓝鳍吞拿鱼等大鱼,由于大鱼属食物链较高层的生物,会吸入不同污染物,可能会对人体有害。
,什么箱根的雪蟹、日本河豚、进口鳗鱼宝宝和鳕鱼白子,都已经成了过去式,现在大家不吃也罢。
之前在某日料店吃的鳗鱼宝宝。
一些国内的日料店也开始调整了路线,你上某评看看,不少日料店分类的店铺悄悄变成了“特色菜/创意菜”,也许未来日料店会越来越少。
因为近些年国内的日料店并非完全依赖日本进口食材,只是更多专注于“日料的烹饪/呈现形式”,许多食材仅使用到了中国本土、新西兰、加拿大和法国等地,所以影响倒也没有特别大,只是需要商家详细告知食客们提供的食材来源,但不排除大家因为担心核污染而完全抵制日料。
便宜、优质的“国货之光”值得了解!
身为“日料狂魔”的我,由于十分害怕吃到核污染的奇怪的水产品,此次也要忍痛割爱了(惜命要紧!)
但是呢,吃货们也不用太慌张,这些年日本的可替代食材还是蛮多的,包括国内自己的生产商,也能产出不错的食材,丝毫不逊于日本,只是我们还需要培养出“日本进口不一定更优质、高级”的观念。
山东生产的和牛绝绝子!
打个比方,以前高端餐厅一直在用的日本和牛,完全可以用中国山东的和牛肉代替。前些天我去的,以及一些中国新开的Fine ,很多家都用到了产地为中国山东的雪龙和牛,属于黑毛和牛血统,是由本土的黄牛和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和牛杂交繁育而来的,油脂和口感在牛肉里都是高级的存在。
大连的海胆也不戳!
就算没有日本北海道的“高级海胆”,国产大连的紫海胆也是优质的选择。目前很多日料店都有采购大连紫海胆,口味清甜不逊于日本产的。因为不需要进口,不容易错过海胆的最佳食用期,风味比北海道海胆还要浓,价格更低,顾客的接受度更高。
吃什么广岛生蚝?全部换成广东的也OK。
靠着环绕着濑户内海的天然地理优势,日本广岛的生蚝也是日料店的招牌食材。可替代性也很强,完全可以换成北欧、法国进口的生蚝,或者广东湛江、福建漳州等地的国产生蚝,感觉也很不错!
最后,我建议岌岌可危的日料店考虑转型,多向中国菜的方向靠拢,别总是搞什么“中餐日作”的套路了,中国菜从来不需要去借鉴和模仿日本,你看看新荣记、玉芝兰、福和慧和南兴园…可见中国自己的牌子依然能做出有自己特色的Fine 路线。
简单指个路:中国的餐厅多搜刮些国产优质食材,把本土食材推向国际市场,卖出高价赚全球的钱(比如可以让全球开始追捧吃广东狮头鹅etc.),日本终究还是靠不住的。至于食客,想吃日料自己坐飞机去日本吃吧。
— The End —
/ 记得设为星标喔 /
家人们,微信公众号又又改版了!如果没有星标文章就会渐渐沉底,我们可会找不到彼此,所以请记得把树莓精选「设为星标」:
点击右上方,把【树莓精选】设为星标,让我们彼此不失联!
邮箱:@.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