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银河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人生选择无数,当不惧不忧
人生充满了选择,无数的选择就构成了人的一生。每个人每天都面临日常选择,如穿什么衣、吃什么饭、走哪条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生中也总会面临一些影响深远的关键选择,如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做什么职业、与谁结婚生子等。
一方面,人们通常会高估“关键选择”的影响。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入错行可能影响一生的收入、地位、发展,嫁错郎也会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幸福甚至子孙后代的基因和发展。事实上,如果在尝试某一行业后觉得确实不适合自己,当然可以再换一行,在迅速变革的现代社会,一生中换几回工作再正常不过。如果确实有难以调和的婚姻矛盾,也完全可以离了再婚。一次正确的关键选择不足以成就一生,一次错误的关键选择也不足以毁掉一生,人们完全不必为某一未定的选择而过于纠结、焦虑,也不必为某一既成事实的选择而过于懊悔、自得。
另一方面,人们又常常会低估日常选择的影响。无数个微不足道的行为选择会因日积月累而产生深远影响:选择什么样的饮食方式会影响营养和健康,选择什么样的说话方式会影响情绪和关系,选择读什么书会影响心智成长和精神气质。
所以,对每个选择都不可不慎,但又不必因时时处处需要选择而心怀恐惧,我们应该正视选择,学会选择。
选择,是自主的价值取舍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选择”的实质是什么,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选择是一种价值取舍。选择的对象可无所不包,而选择背后的权衡依据和价值意义则大多可归为“义”或“利”两类。常人的选择往往依据“利”,即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既包括金钱多少,也包括权力大小、名誉高低、寿命长短等,其实质是可资利用、于己有利。以“利”作为取舍标准,导致的往往是得利者喜、失利者怒、利大者乐、无利者怨。以“利”作为核心价值标准,将其视作快乐之源的人,往往会患得患失、左右不安。中国传统文化则崇尚“义”。《大学》有言:“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自许“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仁义”作为为人处世之道。一般来说,“利”能提供物质上的享乐,“义”(或“道”“德”)能带来深刻而持久的精神愉悦。
选择是一种自主行动。自主选择意味着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意志进行取舍。凡是只靠本能的盲目选择或是只依赖、顺从他人的被动选择,以及被控制、胁迫的“别无选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自由就是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所谓“财富自由”“时间自由”“思想自由”指的都是个人在相应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选择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项权利。一方面,当今社会科技日新、物质丰富,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衣食选择范围,也使交通出行、人际交流更为便捷高效;信息发达、价值多元、开放包容给予了人们更多言论和思想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出现了更普遍的焦虑、抑郁、“躺平”等现象,从“选择”的视角看,焦虑是焦躁不安、无所适从,抑郁是心不由己、无力选择,“躺平”则是不思进取、听天由命,三者都可归为“选择障碍”。可见,人生不能只有“身”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源自“心”的自主选择,只有自觉自主,才能自洽自足,达成“心甘”“情愿”的状态。在“富起来”的时代,大多数人在实现“身”的自由之后,更渴望“心”的自由,更呼唤和追求对价值、意义的自主选择。
从“教育的选择”走向“选择的教育”
该如何明辨是非善恶、提升自觉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教育是基本途径。
当今中国,众多教育政策和改革实践都涉及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如提倡校本课程,扩大选课、走班范围,减轻学生负担,增加自主活动时间,高考实行选科选考制,招生采用平行志愿制,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制。此外,国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办好职业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这些努力也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选择能力。
但是,当前的教育中仍存在着明显的考试、升学导向,严重制约着学生的选择和发展。例如,在不少学校中,考什么教什么,限制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安全第一”,限制学生的课内外活动选择;过于重视“标准答案”,阻碍求异和创新思维发展;长期不能出校园,局限学生的生活空间;过于严格细致的作息时间安排,剥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机会;过于统一的手机和电脑管理,阻断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等等。更严重的是,从学校到家长乃至社会,都在向学生们强调一种观念:必须听教师的话,按学校要求做,否则就考不出高分、进不了名校,也不可能拥有美好前途和幸福人生。这种无形的强制和可预见的竞争让不少学生感到心力交瘁、别无选择,表现得越来越“顺从”,出现了越来越普遍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自主是生命的内在需要,选择是生命活力的体现,剥夺自主选择的能力无异于扼杀生命。可见,从“教育的选择”走向“选择的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选择的教育”要教导学生认识选择的意义、原则、方法,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作为心智尚不成熟的儿童青少年,他们并不能稳定地做出清晰而明智的选择,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规范,不仅要帮助他们明辨善恶、是非、美丑,还要引导他们立足于长远、整体、全局思考问题;不仅要使他们享受独立自主选择的权利和乐趣,也要使其学会自觉承担选择的后果和责任。更重要的是,“选择的教育”要放手让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真实的情境中去自主选择,从决定小事开始,逐步过渡到进行有关兴趣、课程、专业、职业、伴侣等更重大的选择;从有引导的有限选择开始(如玩游戏时间是每周一小时还是每天十分钟),逐步过渡到无约束的完全自主选择。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充分体验选择的过程、挑战、风险,享受成功的喜悦,接受失败的苦涩,在实践中验证和校正选择的原则、标准,提升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成长。
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要构建一个包容错误和失败的环境。学生感觉到处于一个真正宽容、安全的环境中,才会不惧失败、不断尝试、勇于挑战,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力才会得到充分展现。让学生带着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扎实的学识、善良的心智,去选择、学习和创造,应该成为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任何父母和教师都不能指导学生的一生,也不可能时刻伴其左右,面对漫长人生的无数选择,每个人最终依靠的只能是自己。教是为了不教,“选择的教育”也应该指向引导每个人学会选择、自主规划人生。为此又该怎么做?先贤王阳明有言:“夫学,莫先于立志。”学生确立的志向,指向的是他们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若他们立志成为品德高尚、有益社会的人,在有关人生的根本道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就不会陷入迷茫和纠结,只需一如既往地选择向上向善、利国利民。同时,要引导学生依良知而行,注意时时处处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使其在人所不知、己所独知处为善去恶,则日常的选择也总能令己心安。由此观之,若能立志为先、良知为伴,人生中的选择或许也没那么难。
来源|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11月刊第2期,原文标题《学会选择,走向遵从本心的自主人生》
作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
统筹 | 周彩丽
一个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国产智能仿生假肢实现量产,改变上万生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总能看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改变。最近,国产智能仿生假肢的实现量产,绝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无数人生活的转折点,为那些失去肢体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想想看,科技与人性的连接如此紧密,未来会怎样?
不说你们可能不知道,这款智能仿生假肢可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研发和测试,才终于走进了量产的阶段。这中间的每一步都不容易,科研团队苦心孤诣,让这款假肢不仅能完美模拟人类的动作,还具备学习使用者习惯的能力,真是让人不得不为之点赞!
想像一下,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借助这样一款假肢,轻松进行各种运动,无论是饮水、写字,还是拿起手机,都不再是难题。这下大家终于可以感受到那种“重获新生”的精彩体验了!
提到技术,咱们可得聊聊它背后的“黑科技”。这款仿生假肢集成了先进的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像是大脑和四肢的完美结合。想象一下,当你用手指微微一动,假肢就能立刻响应,简单来说,就是能让你猝不及防地感受到“哇,科技真牛!”的感觉啊。尤其是在拿起东西的时候,那种细腻的触感,仿佛是你真的在使用自己的手臂,听着是不是心里就感到暖暖的?
一位经历了肢体缺失的使用者分享了他的故事。在他重新获得手部功能后,第一次握住了女儿的手,那个瞬间,是如此的令人动容,“我以前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么一天。那些细腻的感觉,真的让我泪目。”看到这样的场景,谁能不感慨呢?
当然,技术的进步并不只是给个体带来便利,更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想想那些曾因伤病或意外失去了肢体功能的朋友们,他们或许正在期盼着能像普通人一样,参与日常的生活、工作与社交。随着这款假肢的投入市场,预计将有上万人数以万计地享受到这种改变。想想看,能象和朋友一起去咖啡厅聊天,或昔日的运动员重回赛场,简直不仅是重回生活的舞台,更重新定义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价格问题。国产仿生假肢的出现,带来了相对较低的成本,这可让不少预算有限的家庭松了口气。不再是感叹“买不起”的无奈,而是“我也有机会”的憧憬。在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借助医疗保险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或许真正实现“人人可得”的目标。
若有人问,这个时代还有什么可以期待的,答案就是我们即将迎来的更多政策支持与未来趋势。想想那些为创业、创新打下基础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们,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这也许就是带着温度的人性关怀,将科技与人带来了紧密的联系。
未来的工厂或许将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每一位满怀梦想的科研工作者的热情,这些人的劳动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就如同“人性之美”的一道光,映照出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最终,如果说让我们思考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不妨问问自己:科技的进步,是要让生活更便利,更幸福,还是要让我们更冷漠?科技的发展本质上应是一个双向道路,既要有进步,也要有温度。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更多像这款智能仿生假肢一样的创新出现,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无论身在何处,不忘初心涌现的希望永远不会消失。